北京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新京报社论:三公经费不能一晒了之
这轮“三公”经费公开的“热热闹闹”之后,期待更有力的*府预算与“三公”公开改革“趁热打铁”,顺势推进,不要让民众等太久。 中央部门2011年“三公”经费公开已接近尾声,地方“三公”经费公开的“好戏”又将登场。此时,或许正好做一阶段性总结。 此轮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从最初遮遮掩掩,到开始陆续公开,从粗枝大叶,到附带详细说明,可以说是进步良多。然而,“三公”经费并不是为“公开”而 “公开”,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国务院下达的任务,从本质上来说,让“三公”经费在大庭广众之下“晒一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接受民众的监督,借此看看其中有无浪费和违法违规之处,最终让“三公”经费达至规范。 不过,从这次“三公”经费公开的过程来看,要达成这样的目标,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现在,很多公众的普遍感受是,“三公”经费公开了固然好,却不“解渴”。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此轮“三公”经费的公开仍然缺乏细节,其只是部分满足了民众需要,民众从中获得的信息有限,也很难进行有效监督。 比如,各中央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都是4个抽象的数字。这几个数字只是让民众知道了该部门“三公”消费的一个轮廓,尽管也有很多中央部门附了一千多字的说明,却没有一个部门将“三公”经费的每一笔开支详细列出。公众难以知道,每一笔“三公”支出以及预算是否合理。 民众对各部门抽象的数字比大小,虽然也发现了不少疑似问题,如人均三公支出部门之间的高低不同,以及有的部门公车每车年均5万元,而有的却只需要两三万元,然而,这还不是真正有效的监督。民众只是从中看到了问题,却不知道原因,监督权如果缺乏事实支撑,那么,民众恐怕就越看越糊涂。近年来,在*府采购领域,从“天价笔记本”到“天价U盘”,这些问题之所以曝光,就是因为,公众能够看到*府采购物品的详情,因而能有的放矢地监督。 “三公”经费的公开也是这样。白庙乡的账目公开,每一笔“三公”经费都贴在了墙上,谁花的、为什么花,民众看得一清二楚,而这也对“三公”的消费者们产生了约束,会具有一种无形的道德压力,让他们不敢乱花钱。所以,白庙乡的“三公”支出在详细公开之后急剧下降。 其实,道理还是非常简单。“三公”经费能否达至规范,能否让民众满意,需要进一步推动*府预算公开改革。 “三公”经费公开本质上属于*府预算公开。也正是因为存在着这个背景,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无论怎样公开,都不会脱离既有预算公开的轨道,其既不可能过于滞后,更不可能超前。现在,按照“类、款、项、目”四个级别,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改革才刚刚公开到“项”。所以,公众也只能看到一个部门每项“三公”支出的数字。如果,预算公开改革推进到“目”,公众就可以从预算中看到每一笔“三公”的具体花销。 预算公开推进到“目”,可能仍然需要时间,然而,将民众反映非常强烈的“三公”消费公开,将各部门“皮包下藏着的那些小”晒出来,还是显示了*府推动预算公开的决心。希望,这轮“三公”经费公开的 “热热闹闹”之后,更有力的*府预算与“三公”公开改革“趁热打铁”,顺势推进,不要让民众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