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史上最全检验医学知识大集锦 [复制链接]

1#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订阅医学检验沙龙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每天不重复点击上图看好文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

检验结果正常能说明身体健康吗?

健康体检项目一般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肿瘤标志物、乙肝两对半等。各项体检化验正常是指各指标在参考范围内,但这并不能说明身体健康。

一方面,任何一种体检,即使是收费高昂的豪华型体检,也会有一些假阳性和假阴性存在,其中既有人体状况动态变化的因素,亦有检查设备和技术敏感性问题。比如,虽然健康体检中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查,但很难发现早期的肿瘤,如早期肺癌发现需肺部CT片,消化道肿瘤发现需依靠胃镜、肠镜检查,而这些项目都是常规体检中不包括的。由此可见,常规体检存在一定“盲区”。因此,即使体检结果无重大发现者,也不能认为就万事大吉了。在体检时您还应主动提供自己的个人健康信息(病史和症状),例如有无咳嗽、咯血、胸痛、腹痛、大便习性改变、血尿等症状。医生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您的身体情况,并建议、指导您做进一步检查。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先明确一下怎样才算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根据这一定义,据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常称为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各种检验结果均可为阴性,但人体有各种各样的不适感觉。由此可见,体检结果正常,您也有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

检验结果为何也出错?

医院看病的人都做过化验。医院看过病的人,也有可能因找工作、参*、结婚或健康体查做过化验。化验是看病和体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先进的仪器和技术不断进入化验室,越来越多的化验项目成为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准确、有效、及时的化验已成为保健和疾病诊治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化验结果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受检者的准备(空腹与否、运动状态、服用某些药物等)、标本的种类(静脉血、手指血)、标本采集的时间(清晨、上午、下午等)、标本的运送(从一个地方采血后送去别的单位化验等)。此外,化验结果的得出还与化验室检测、数据处理、结果报告及化验单发放等多个环节有关,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您的化验结果。

医院看病化验后,应客观地看待化验结果,并注意排除一些影响因素。例如出现血脂、血糖增高时,要考虑一下是否因空腹抽血造成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时,想想有无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出现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低时,不能以一次化验为准,过几天再复查仍然减低才能考虑是真的减低。医院的化验结果有疑问,医院再化验,医院化验室仪器的类型、校准、工作状态等不同,可能会出现结果的差异,多作一次检查,就可能避免一些可能的错误或误差。此外,对于化验结果超出化验单上所标示的参考范围(或参考值、正常值)时,也不要仅凭此就判断得了病,一定要考虑到可能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病情及其它检查和资料综合分析。只有经过医生,甚至是不同的医生分析后才能确诊。

总之,我们应当相信科学的化验结果,但又不能盲目的相信。清晨化验尿液有异常,下午化验尿又可能正常。尿量不同、尿液稀释程度不同,都可能使每次检查的结果不同,这都属于人体允许的变异范围。每一次化验只能反映人体生命活动某一瞬间的情况,有些病理变化可能查得到也可能查不到。所以,只有连续、动态的观察才是科学的做法。

抽血有哪些注意事项?

抽血前

1.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禁食,以免影响第二天空腹血糖等指标的检测。

3.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4.有晕针史的患者请提前说明,医院将做特别安排。

抽血后

1.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肿。

2.按压时间应充分。各人的凝血时间有差异,有的人需要稍长的时间方可凝血。所以当皮肤表层看似未出血就马上停止压迫,可能会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渗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压时间长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出血倾向,更应延长按压时间。

3.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应立即平卧、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体检。

4.若局部出现淤血,24小时后用温热毛巾湿敷,可促进吸收。

红细胞数量越多越好吗?

贫血时红细胞减少,属于不健康状况。检查健康人手指血,当男性RBC高于5.50×/L,女性高于5.00×/L时,属于红细胞增多。红细胞数量的多少与人们居住的海拔高度也有关系,如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们,RBC多高于内地居民。运动员特别是力量型运动员的红细胞数量也高于一般人群。通常情况下,还可因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等脱水因素导致暂时性红细胞增加。

红细胞数量过多也不是健康状态。如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增多,人的皮肤或黏膜会呈现青紫色,特别是皮肤较薄、色素较少的部位,如口唇、鼻尖、面颊、指甲等部位,专业术语将其称为发绀或紫绀。造成这种现象的疾病主要有一些严重的心肺系统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呼吸困难、紫绀等慢性缺氧现象。慢性缺氧直接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发生脱水现象也会使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升高,如严重的呕吐或腹泻、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现象、糖尿病酮症酸中*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于一种血液病,病人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都高于参考范围。如果持续、原因不明的血红蛋白高于g/L,红细胞数量高于7.0×/L,就可以怀疑此病。本病属骨髓异常增生性疾病,可伴有血液循环系统障碍,血液黏稠致使血流变缓乃至发生血栓。

红细胞生成素(FPO)是一种可刺激和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药物,对治疗某些贫血、肾性贫血有一定作用。运动员若使用这种药物,可使体内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红细胞携氧能力的增加,使肌肉更有力量,且持久力更强,对提高运动成绩有明显的效果,但它是国际体育界禁止使用的兴奋剂。不适当使用EPO非常危险,因为它会使血液红细胞数量上升,血液黏滞度升高,增加了血栓形成、心脑血管病突发的危险和机会,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血沉加快与哪些疾病有关?

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炎症,2~3个小时就会出现血沉加快的现象;

各种急性全身性或局部性感染,如活动性结核病、肾炎、心肌炎、肺炎、化脓性脑炎、盆腔炎等;

各种胶原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动脉炎等;

组织损伤和坏死,如大范围的组织坏死或损伤、大手术导致的损伤,心肌梗死、肺梗死、骨折、严重创伤、烧伤等疾病亦可使血沉加快;

患有严重贫血、血液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甲亢、重金属中*、恶性淋巴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肾炎等疾病时,血沉也可呈现明显加快趋势。

血沉加快对发展速度较快的恶性肿瘤具有提示价值:手术将肿瘤切除,或化疗、放疗治疗有效时,血沉可减慢;肿瘤复发或出现转移时,血沉还可再加快。良性肿瘤一般血沉不加快或出现减慢现象,因此可以通过这个项目协助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

血沉的快慢还可辅助观察病情的变化。如风湿病、结核病血沉加快的程度常与病情轻重有关。活动期血沉加快;病情好转时血沉速度减缓;非活动期血沉可以恢复到参考范围。因此,测定血沉可大致推测疾病的发展及观察治疗效果。例如,红斑狼疮病人的血沉从平稳到加快表明病情进入活动期,长期稳定在参考范围内就说明病情得到了控制。

流行性感冒时应做哪些实验室检查?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力强,常呈地方性流行,当人群对新的流感病*变异株尚缺乏免疫力时,可酿成世界性大流行,其特点为突然发生与迅速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咳嗽、咽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等。

检验项目选择:

血常规,尿常规,血凝抑制试验,鼻黏膜细胞荧光抗体染色检查,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检验结果判定:

(1)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

(2)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镜检尿中可见少数红细胞及白细胞,热退后很快消失。

(3)鼻黏膜细胞荧光抗体染色检查:阳性,有诊断意义。

(4)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痊愈期血清抗体滴度超过初期滴度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阳性率一般可达60%~80%。

尿中白细胞增多就是泌尿系感染吗?

尿常规检查是健康体检的重要项目,可以发现肾脏、输尿管、膀胱等器官的一些病变。如果化验结果尿白细胞阳性,您是不是会以为自己患了泌尿系感染呢?其实您不用紧张,尿中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感染,但影响尿液检查的因素很多,故体检结果显示尿白细胞增多时,应从多方面分析,不能简单地做出诊断。

体检尿白细胞检验的方法有其局限性。体检时多采用尿试纸条的方法。该方法快速、简便,主要用于筛查。发现尿中白细胞增多应再次留尿复查,同时离心进行显微镜检查,以便确定诊断。

正常情况下,尿液离心沉淀物中白细胞<5个/高倍镜视野;>5个/高倍镜视野为增多,称为镜下脓尿。脓尿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时,通常考虑是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如果不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应做白细胞分类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尿常见于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中性分叶核细胞尿可在急性肾炎和急进性肾炎早期见到,狼疮性肾炎活动期尿中淋巴细胞增多,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单核细胞增多。此外,肾移植术后1周内,尿中可出现较多的中性粒细胞,随后可逐渐减少而恢复至正常;若出现排异反应,尿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尿白细胞增多不能只考虑泌尿系统感染。

特别提示:尿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取决于正确的收集标本,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所以,体检时应避开妇女月经期,防止经血混入尿液。另外,留尿时应先排出一部分尿,接中间一段尿比较准确,可避免女性白带、男性前列腺液等对尿液的干扰。体检前,还应清洗干净阴部。

尿糖阳性就是糖尿病吗?

患糖尿病时尿糖可能阳性,但尿糖阳性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有许多原因可引起尿糖试验阳性:食后糖尿,少数正常人在摄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后,由于小肠吸收糖过快,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而发生糖尿。

肾性糖尿:肾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降低而引起的糖尿。其与真性糖尿病是有区别的。少数妊娠妇女也有暂时性肾糖阈降低而出现糖尿。

神经性糖尿见于脑溢血、脑肿瘤、颅骨骨折、脑外伤、麻醉等情况。这些疾病有时血糖会暂时性过高,伴有糖尿。随着病情的缓解,血糖恢复正常,尿糖转为阴性。

其他疾病引起的糖尿: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使消化道肠壁的血流加速和糖的吸收增快,因而在饭后血糖增高,出现糖尿。2、肢端肥大症,可因生长激素分泌旺盛而致血糖升高,出现糖尿。3、嗜铬细胞瘤,可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肝糖原降解为葡萄糖,引起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4、库欣氏综合征,可因皮质醇分泌增多,使糖原异生旺盛,抑制己糖激酶和胰岛素作用,因而出现糖尿。此外肝功能障碍时,血糖升高也可见糖尿。

非葡萄糖尿如乳糖尿,见于哺乳期妇女、孕妇及婴幼儿;果糖及戊糖尿,偶见于进食大量水果的正常人和非常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患者。

尿糖假阳性服用大量维生素C、先锋霉素、雷米封、阿司匹林等药物后,可使尿糖呈假阳性反应。

一旦病人发现尿糖阳性,医院就诊,测定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有时尚需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医生会根据这些试验结果判断尿糖阳性是否为糖尿病引起,或是由其他原因引起。

血尿的实验室检查?

血尿是指用肉眼见到红色或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增多的尿液。临床上可发生于肾小球疾病、肿瘤、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损伤、血液病、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

检验项目选择:

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尿常规,血沉,肾功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酸性磷酸酶,前列腺液检查(男性)。

检验结果判定:

(1)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提示有感染。

(2)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分类计数出现幼稚细胞,血红蛋白下降,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如血小板计数减少,提示可能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流行性出血热。

(3)血沉增快,提示可能为结核或肿瘤。

(4)血尿素氮、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提示为氮质血症或尿*症。

(5)尿常规检查尿中红细胞数及白细胞数均升高,并伴有脓细胞,提示为泌尿系感染、肾结核、肾栓塞、肾盂肾炎、肾结石等。

(6)尿常规检查尿中红细胞数明显增多,提示为泌尿系结石、肿瘤或外伤。

(7)尿常规检查尿中红细胞数及白细胞数增加同时伴有蛋白、管型,提示为肾小球疾病。血酸性磷酸酶升高,提示可能为前列腺癌。

什么时候需查大便?

1.患腹泻、痢疾等病时;

2.患口炎性腹泻和小儿脂肪便时;

3.用其他方法无法查出贫血时;

4.怀疑有寄生虫病时;

5.消化器官(胃、肠)出血时;

6.患结肠炎或其他结肠的感染症时。

7.检查大便时应用刚排下的便。因时间一长,粪便中的细菌、寄生虫、酵素等就会死亡或发生变化而消失。

粪便潜血检查有什么意义?

粪便潜血试验是用来检查粪便中隐藏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一项实验。这对检查消化道出血是一项非常有用的诊断指标。

1.消化道癌症早期,有20%的患者可出现潜血试验阳性,晚期病人的潜血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并且可呈持续性阳性,因此粪便潜血检查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筛选的首选指标。

2.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病人粪便潜血试验多为阳性,或呈现间断性阳性。

3.可导致粪便中出现较多红细胞的疾病,如痢疾、直肠息肉、痔疮出血等也会导致潜血试验阳性反应。

如果实验室采用化学法测定粪便潜血,患者应该在三天内不要进食含动物血类、瘦肉类食物,含较多叶绿素类的蔬菜,这些可能会造成实验结果的假阳性反应。采用单抗法测定粪便潜血则不必顾及上述食物的影响。

怀疑寄生虫病时该化验什么?

烧烤、生鱼片等都是令人垂涎的美味,可是有时在饱尝美味时,一些寄生虫的虫卵或幼虫就有可能随着未烤熟的肉食品或生的鱼虾等,悄悄进入你的体内。当虫卵孵化出幼虫、幼虫长大变为成虫时,就会使你感到各种各样的不适,导致患寄生虫病。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吃鲜活食品的人群在增加,一些由不健康饮食习惯导致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如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刺球蚴病等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流行程度在加重,流行区也发生着变化。以往寄生虫病多发生在农村地区,而目前城市患者占的比重却逐年递增,如脑囊虫病、血吸虫病、肝吸虫病以及因宠物感染人体导致的弓形虫病等在城市居民中并非罕见。

如果怀疑得了寄生虫病,该做哪些化验来确诊呢?检查出寄生虫病原体(虫卵、幼虫、成虫)是确诊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最直接依据。

根据不同种类的寄生虫感染人体后的寄生部位,采集相应的标本,如血液、粪便、阴道分泌物、胃髓等,涂片检查虫卵、虫体、包囊等是目前最可靠的确诊方法。例如,可采用血涂片检查疟原虫,粪便涂片检查各种蠕虫卵或肠道原虫的滋养体和包囊,也可用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阴道毛滴虫滋养体等。但是,此种方法检出率较低,因此对轻度感染者需反复检查,以免漏诊。某些寄生虫由于寄生于人体组织和器官中,用这些方法检查效果不理想,则需应用免疫学诊断方法。如怀疑弓形虫感染,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中有无弓形虫的特异性抗体;怀疑脑囊虫病,可检测脑脊液中有无囊虫的特异性抗体;怀疑血吸虫病,可做环卵沉淀、ELISA等免疫学试验,检测血中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来进行诊断。

如何能及早发现乙型肝炎?

只要平时注意做到三注意,三看,一化验,就能及早发现和及时进行诊治乙型肝炎。

三注意是:一要注意有无乏力,耐力差等症状;二是注意有无厌油,胃口不好,腹胀等症状;三是注意有无头昏沉,眼睛干涩等症状。

三看是:一看有无面部颜色发*及色素斑;二看有无口唇发青;三看有无乳晕颜色较深。

如果发现有以上症状,我们提醒大家千万不可大意,请速到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抽血化验乙肝系列,确认有无乙型肝炎。乙肝系列俗称乙肝“两对半”,请注意在抽血以前不要喝水,吃饭。

如何判断乙肝传染性的大小?

乙肝的传染性并不可怕,因接触而被传染上乙肝的人很少,大约80%左右的乙肝患者是通过家族性的垂直传播而得,另有10%左右的是经血液、医疗途径而感染。

乙肝的发病呈家族性或单个散发,先天或出生时感染者,一般病*携带往往是慢性甚至终身携带,后天感染的一般很少发生慢性乙肝。从这个角度看,乙肝的传染性主要针对家族成员,以及血液、血制品、手术、外伤等等情况而言,一般接触几乎不会导致乙肝病*感染而引起慢性乙肝。绝大多数的正常人,接触乙肝病*后,体内都有正常的免疫监视系统及处理系统,病*侵入体内,可及时被发现并予以清除,这样一个过程,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和完成。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均可认为乙肝病*处于高传染期。

1.乙肝"两对半" (乙肝病*五项指标)检查时,出现"大三阳"的情况,即表面抗原(符号是HBsAg)、e抗原(符号是HBeAg)和核心抗体(符号是抗-HBC)同时阳性。这是乙肝病*经典的组合模式。其中,e抗原阳性是乙肝病*复制的直接证据,这种情况出现,表示体内有乙肝病*复制,传染性强。

2.乙肝"两对半" 检查时,出现"小三阳"的情况,即表面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同时,乙肝病*脱氧核糖核酸(符号是HBVDNA)呈阳性,说明乙肝病*有变异情况发生。虽然e抗原为阴性,但是,HBVDNA却为阳性,足以说明乙肝病*仍处复制阶段,传染性强。

3.乙肝"两对半"检查,出现表面抗原、核心抗体为阳性,甚至于只有核心抗体为阳性时,HBVDNA检测仍为阳性,这依然反映乙肝病*仍处复制阶段,传染性强。

4.乙肝"两对半"检查,只有核心抗体为阳性,但是核心抗体的免疫球蛋白M(符号是抗HBCIgM)为阳性,也说明具有传染性。

5.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部为阴性,但是,肝功能检查异常,进一步检查HBVDNA或抗HBcIgM为阳性,也可说明乙肝病*仍具传染性。

6.如果血液乙肝病*检查没有发现阳性指征,但是肝功持续异常,经肝组织活检,发现乙肝病*e抗原或核心抗原为阳性,仍可证明乙肝有传染性。

衡量乙肝是否有传染性的最重要指标是HBVDNA和e抗原,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这两项指标呈阳性,就可认为,具有传染性并且传染性较大。

乙肝病*携带者能怀孕吗?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发地区,被乙肝病*感染的人群高达10%左右。

根据临床观察,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和e抗原阳性的妇女怀孕,所生婴儿乙肝病*的感染率可高达88.1%,其中5%是在子宫内受到乙肝病*感染,其余大多数是在围产期吸入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受到感染。单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所生婴儿乙肝病*的感染率为38%。而且婴儿一旦感染乙肝病*,他们中85%-90%会发展成慢性带乙肝病*状态,其中25%于成年后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

因此,阻断乙肝病*的母婴传播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保证下一代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那么携带乙肝病*的妇女能怀孕吗?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阻断乙肝病*的母婴传播呢?

早在70-8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的母婴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使人群中乙肝病*携带者大为减少。

我国自80年代起,临床上也已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为乙肝母亲生育解决了后顾之忧。

何谓肿瘤标志物?怎样认识其临床应用价值?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由于癌基因的表达而生成的抗原和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在肿瘤病人的体液及排泄物中检出,它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中不产生或产生极微,现已发现在肿瘤标志物中有:肿瘤特异性及相关抗原、激素、受体、酶和同工酶、癌基因及其产物等40多种。根据其特性不同分类如下:

1.癌胚抗原是癌组织和胎儿共有的抗源。在成人正常组织中含量甚微。当机体有癌存在时,由于被控的基因推动抑制,而使这类抗原产生。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胰癌胎儿抗原(POA)等。

2.肿瘤相关抗原此类抗原在正常组织中存在,当机体内发生癌变时,其含量异常升高。如β2微球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组织多肽抗原;铁蛋白等。

3.特定的单克隆抗体能够识别的肿瘤抗原有CA;CA;CA对卵巢癌、乳腺癌和胰腺癌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4.酶和同工酶在机体组织细胞发生癌变时,与细胞分化有关的组织特异性酶和同工酶活性降低或消失,与细胞增殖有关的酶和同工酶活性升高。如谷胱甘肽FONTS转移酶(GSRs),在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肝癌及大肠癌时均有升高。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恶性黑色素瘤和小细胞肺癌时增高。

5.癌基因及其产物现已发生有50多种癌基因,其在人类肿瘤发生的病因上起重要的作用。如ras基因的产物P21表达越多,其标志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由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技术迅速发展,具有留取标本方便,操作简便,报告方式快捷,已广泛被应用于临床:①做为辅助诊断:体液中肿瘤标志物的值增高,标志着可能有肿瘤的存在;②可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定期对治疗后的肿瘤病人进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含量检测,可以早期发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③进行疗效的观察: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使肿瘤标志物含量降低。否则说明治疗效果不佳;④判断预后:肿瘤标志物的含量的高低与预后成反比关系。含量越高,预后越差;⑤用于肿瘤的鉴别诊断:根据不同的肿瘤特性,选择有针对性的标志物进行检测,有助于区分不同部位的肿瘤。

什么是过敏,如何进行过敏原的检测?

过敏在医学上则被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抗原(包括半抗原)刺激后,产生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后在体内引起体液或细胞免疫性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机体生理机能障碍。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被称为变应原,又名过敏原。人类大约有20%以上的人一生中患过变态反应性疾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找到变应原(过敏原)并予以去除或避免,仅用抗过敏药物只是对症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Ⅰ型变态反应的变应原检测主要包括体内和体外试验两种,其中临床上较常用的有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属体内试验)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属体外试验),前者简便快速,但有一定局限性,如结果易受患者用药及皮肤条件影响,婴幼儿、年老体弱或处于急性发作期者不宜采用。后者准确、敏感、影响因素少,不需停药,只要抽取少量血液(不需空腹与停药)便能完成多种过敏原的测试,而且没有危险性,婴幼儿、年老体弱或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均可采用。但体外试验不能完全取代体内试验,因为体内试验还能反映嗜碱性粒细胞和靶细胞的反应性。

患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患者医院进行变应原(过敏原)检测,同时还可对适宜患者进行特异性脱敏治疗。

哪些检查可以发现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早期指标是尿白蛋白,也就是当尿常规中还没有尿蛋白时,尿白蛋白已经升高,所以尿白蛋白比尿常规中的尿蛋白要敏感得多。正常人尿白蛋白<15ug/min,如果>20ug/min,说明已出现早期糖尿病肾病,应该及时治疗。糖尿病病人,尤其是尿常规中还没有发现尿蛋白的病人,应该定期复查尿白蛋白。

糖尿病的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不少糖尿病病人只知道定期查血糖和尿糖,而不知道需要定期查眼底,直到视力明显下降才去看眼科,发现已经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减少眼底出血。如果发现已到晚期,则失去激光治疗时机,容易导致失明。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半年去眼科查一次眼底,以便及时发现眼底病变,及时治疗。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是提前出现以及加速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血管壁增厚,有斑块形成,斑块中有胆固醇沉积,使血管堵塞。因为动脉血管中的血液带有氧气,如果供应某一器官的血管狭窄,这个器官就出现缺血缺氧。一般血管堵塞了75%才有症状。从轻度狭窄到堵塞75%需要10~20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病人没有什么感觉,一旦出现症状已经不是早期。根据狭窄的血管所供应的器官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如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供应大脑的血管狭窄导致脑缺血甚至脑梗塞,供应下肢的血管狭窄导致下肢的疼痛和坏疽。与冠心病有关的最基本检查是心电图,糖尿病病人应该每半年查一次心电图,以便早期发现冠心病。一旦合并冠心病后,应该积极治疗。另外,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病人要高得多,常见于多发性脑梗塞。一旦糖尿病病人出现反复头痛眩晕、头部跳痛等症状,应该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做脑血流图、头颅CT等有关检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早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就要保持血脂正常,降低血液黏度,并保持血压和体重的正常。因此糖尿病病人还应该经常化验血脂、血液黏度,常测血压、体重。

尿酸的来龙去脉?

痛风是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种疾病,那么嘌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核酸。核酸是细胞的一种主要成分,我们平时常说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就是它的组成成分,遗传、种族等均由它来决定。DNA及RNA自身处于不停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嘌呤即是它们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物质。嘌呤在酶的催化下进一步代谢分解,即转变为尿酸。可见,嘌呤是核酸的代谢产物,而尿酸是嘌呤的代谢最终产物,所以说尿酸是细胞分解的终末产物之一。它对人类没有丝毫利用价值,被视为人体的“垃圾”,如肾脏不能清除掉,就会引起痛风,故把尿酸视为有害物质。

由于嘌呤代谢异常,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称为高尿酸血症。此外,血中尿酸含量的高低还取决于嘌呤的摄入、体内的合成及排泄。在某些情况下如血液病、恶性肿瘤放疗或化疗后,细胞内核酸分解增加,即合成尿酸的原料增加,也将导致血尿酸升高。长期使用某些利尿剂则使肾吸收尿酸增多。这些因素均可引起尿酸增高。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生化标志。不少高尿酸血症患者,可以持续终身不发生症状,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一般而言,尿酸值愈高或持续时间越久,越容易得痛风。血尿酸增高达umol/L时,结合临床就有诊断意义。尤其是血中尿酸持续在umol/L以上者,约70%—90%的机会会得痛风。痛风病人也可能是血尿酸正常,这是因为患者急性关节炎疼痛而引发应激反应,引起垂体加速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肾脏排尿酸的功能,血尿酸水平可能是正常的;或因关节疼痛难忍,使进食量锐减,使尿酸合成减少。有时血尿酸增高也未必是痛风,因为,不少人饮食结构出现不均衡,摄入富含嘌呤和高能量食物过多,由此导致患代谢综合征,影响尿酸的代谢过程,使尿酸合成增加。资料显示,在正常人群中,有5%-10%的人血尿酸升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15%是高尿酸血症,其中发生痛风者只占10%。可见,既不能排除血尿酸不高的关节炎患者有痛风的可能性,也不能把所有的血尿酸增高的病人诊断为痛风。只有结合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血脂正常为何也会动脉硬化?

为什么有不少血脂正常的人也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甚至出现心肌梗死呢?这很可能是由于同型半胱氨酸作祟。

近年来,越来越多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发现,因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异常导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动脉硬化和动脉血栓形成等心脑血管疾病中,被列为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及吸烟一样的同等重要危险因素,与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呈正相关。

据了解,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类的动脉硬化与治疗高血脂性动脉硬化不同,需要通过补充叶酸、维生素B12、B6等药物进行防治。因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均衡饮食,多吃绿叶蔬菜、橘类水果及豆类和鱼类食品,并在医生指导下检测是否存在“同型半胱氨酸”这一危险因素。

C反应蛋白测定的意义是什么?

C反应蛋白是细菌感染和严重组织损伤的一项诊断指标。其升高可见于:

1.组织损伤、感染、肿瘤、心肌梗塞及一系列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血管炎、多肌痛风湿病等。

2.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指标:手术后病人CRP升高,术后7—10天CRP水平应下降,如CRP不降低或再次升高,提示可能并发感染或血栓栓塞。

3.可作为细菌性感染和病*性感染的鉴别诊断:大多数细菌性感染会引起患者血清CRP升高,而病*性感染则多数不升高。

4.近年来有研究指出用超敏乳胶增强法测CRP,提高测定的敏感性,可用于冠心病和心梗危险性的预测。

哪些人易患白血病?

白血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产生的结果,根据研究表明,具有以下情况者,其白血病的发生率可能高于普通人。

近亲结婚所生子女:近亲结婚的后代,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的后代高出倍,这些孩子经常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因此更容易得上白血病。

具有化学药物、*物接触史:生活在油田、化工厂附近,或长期接触化工制剂的人群更易患病。

与汽油长期接触:汽车驾驶员与含苯的汽油长期接触,造成患白血病的几率高。因此,长期医院验验血常规,如果过去血常规正常,在开车后出现白细胞下降,又不是病*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就说明对苯很敏感,要格外小心。

长期接触染发剂:临床上发现,白血病病人通常有长期染发的历史。在这点上,儿童、老年人与怀孕妇女尤其需要注意。

有用违禁药物治疗牛皮癣、类风湿史:很多治疗牛皮癣类风湿的所谓“祖传秘方”中,都含有大量的乙亚胺、乙双吗啉,它们是诱发白血病的罪魁祸首。

长期滥用减肥药物:一些爱美的女孩子为了追求苗条,会大量服用配方不明的减肥药物。其实她们不知道,这种行为已悄悄地将其带进了白血病的陷阱。

大量吸入装修污染气体:据检测,各种板材、乳胶漆和新的家具等,都含有化学合成物质,这些物质可逐渐释放出有*气体。这也是长期生活在新装修的环境里,容易发生白血病的原因。

曾受到过辐射者:照射X线或伽马射线后,由于接受大量放射性元素,也会诱发白血病。

贫血时应做哪些实验室检查?

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g/L,成年女性低于g/L,一般可认为贫血。

临床上将贫血分为三大类: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②红细胞破坏过多,如各类溶血性贫血;③急性和慢性失血性贫血。

检验项目选择:血常规,红细胞比积,网积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测定,血清铁测定,铁蛋白及总铁结合力测定,尿常规及隐血试验,便常规及隐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血肌酐,骨髓检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测定,血清总甲状腺素(TT4)测定。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2.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症、急性心肌梗塞后。

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5.D-二聚体(D-Dimer)测定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时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血液流变学检查常用哪些指标?这些指标各代表什么意义?

1.全血粘度—全血粘度是指血液整体(包括血浆和所有血细胞在内)的粘度。

2.血浆粘度—是指血液除去所有细胞成分后血浆的粘度。

3.红细胞压积—又叫红细胞比积,是指全血中红细胞体积与全血体积之比值。它表示血液中红细胞的浓度。由于正常人血液中绝大部分是红细胞,因此,也大致代表血液中所有血细胞的浓度。

4.全血还原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是指全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之比。便于比较不同红细胞浓度血样的粘度。

5.血沉—血沉是红细胞在血浆中沉降的速率。它反映血液在静止状态下的红细胞聚集的程度。

6.血沉方程K值—是为了消除红细胞压积的不同而对血沉的影响。是对血沉的校正值,更能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7.红细胞聚集指数—是表示红细胞聚集性的指标。

8.红细胞变形指数—是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指标。

9.红细胞刚性指数—是红细胞刚性(即硬度)的指标。

10.纤维蛋白原浓度—它是血液凝固性的指标。

“血液黏稠”是一种病吗?

“血液黏稠”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词儿,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联想到血液变稠变黏了,就会流得慢,容易发生血栓,进而堵塞血管。一些科普文章也强调:老年人清晨应喝一杯水,有助于稀释血液,预防心脑血管病。还有人说,夏天到了,血液容易变稠等等。

总之,血稠不是个好事儿,应该想办法解决。然而这个引起很多中老年人重视的指标,在医生看来并不那么重要。

医生的回答是他们在判断患者病情时,从来不把“血液黏稠与否”当作标准。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郝恒剑说,血液黏稠是老百姓的通俗语言,医学上血黏度是一项血流变学指标,但是这项指标有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可信性有限,意义有多大,要结合病人其它情况综合判断。

影响血液黏稠度的因素有红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血脂和血糖等许多指标。所谓“血稠”的人有很多,但是未必就会发生血栓,因为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血管本身没什么问题,血管壁很光滑,那么血液黏度再高,也未必堵塞血管。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血脂、血糖和血压过高,就会使血管内皮损害,使血管壁的内膜粗糙,形成粥样硬化,使血管弹性变差,这才是导致血栓形成、堵塞血管的重要因素,所以医生更关心的是血脂、血糖和血压三大危险因素。除此之外,吸烟、超重(肥胖)也是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因素。

至于用喝水“降低血液黏稠度”的办法,老年人多喝水是有好处的,也有利于肾脏的排泄功能。但是从稀释血液的角度,只能说有作用,不解决根本问题,不必太迷信于此。最有效的预防方法还是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为了消除血液黏稠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还应该弄明白几个常见的说法。有人说夏天血比较稠,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血液浓缩,因为夏天出汗多,水分流失大。另外,体检很容易出现血稠的结果,这是因为一般的体检都要求空腹,有些人因此连水都很少喝,空腹十几个小时的结果是化验单上血色素高、红细胞数多、压积也高,也就是所谓血稠了.

疲倦时应该做哪些检查?

疲倦是很多疾病的症状。白天没有理由的疲倦乏力,夜间睡眠时间比平时多。突如其来的十分疲累困倦的感觉,常是严重疾病来临的症状。

检验项目选择:血常规,尿常规(包括尿糖),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痰涂片检查,血沉,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测定,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总甲状腺素,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游离甲状腺素,心肌酶谱。

检验结果判定:

1.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降低,提示为各种贫血引起的疲倦。

2.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镜检可见大量的红细胞及白细胞,提示可能为急、慢性肾炎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疲倦;尿糖阳性,提示可能为糖尿病引起的疲倦。

3.便常规及隐血试验:便镜检可见大量的红细胞及白细胞,提示可能为消化道炎症、结核或肿瘤引起的疲倦;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为消化道溃疡或肿瘤引起的疲倦。

4.血沉增快:提示可能为各种感染、肿瘤及结缔组织病引起的疲倦。

5.痰涂片检查:查到结核杆菌,提示为肺结核引起的疲倦。

6.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升高,麝香草酚浊度试验阳性,白蛋白降低,提示可能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引起的疲倦。

7.肾功能检查:血尿素氮、肌酐均升高,提示可能为肾功能不全或尿*症引起的疲倦。

8.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总甲状腺素、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及血清游离甲状腺素测定均升高,提示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疲倦;如降低,提示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疲倦。

9.心肌酶谱测定: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均升高,提示可能心肌炎引起的疲倦。

10.血电解质测定:血钾降低,提示为各种低血钾疾病引起的疲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