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定期体检,很多人一不小心检查出了“息肉”!俗话说:“肠健康,才能常健康”,很多人看到肠镜的体检报告上打着“肠息肉”诊断后,都会感到恐慌,害怕自己和肠癌相遇,今天周俊翔医生就和大家聊一聊肠息肉!
肠息肉是什么?
息肉其实就是块多余的“肉”,或叫赘生的“肉”,肠息肉就是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通常因小肠镜不在常规检查范围,且小肠息肉发病率低,所以我们所指的肠息肉是指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分布在结肠和直肠的各个部位,有单发性息肉,多发性息肉和息肉病之分,如果肠壁内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就叫“多发性息肉”。
大肠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①饮食性因素: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②胆汁代谢紊乱: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肠息肉的生长,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③遗传因素: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④炎症刺激:肠息肉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状肉芽肿,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腺体阻塞,粘液潴留而发病。⑤其他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糖尿病、冠心病、癌症放化疗患者、肥胖患者发生率较高。周俊翔医生认为,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
长了息肉会有哪些表现?
周医生提醒您,大多数体积较小的息肉没有症状,只是在肠镜检查或腹部手术时候发现;当息肉长大后可能有以下表现:1.便血:最易与痔疮混淆,肠息肉的出血常是混杂在大便中的,呈暗红色;痔疮引起的便血多是在大便后滴血,血色为鲜红色2.大便习惯改变:可有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或出现便秘,不明原因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反复出现,并伴有腹痛3.大便性状改变:息肉压迫粪便,大便形状会变细,或是出现扁形,中间有凹槽,有的还会出现血痕
肠息肉有哪些危害?
肠息肉最大的危害在于肠息肉有潜在转变为癌的可能性,周医生认为有95%的大肠癌就是肠息肉转变而来的。但恶变的息肉还是占极小数,良性的占绝大多数,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生命的威胁,所以不需要太紧张,肠息肉转变为癌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息肉有癌变可能,一般建议一旦发现肠息肉,都要切除并做病理检查,不同息肉癌变的几率不同。①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②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癌变可能性较小。③管状腺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④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⑤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⑥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几乎%。大量研究证明:如果有1人得了结直肠癌,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常人的2-3倍。而没有经过治疗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10~20年的癌变几率是%!
我们要怎么发现息肉呢?
结肠镜检查是在无症状时发现息肉的最好的办法。周俊翔医生建议,一般人群应从50岁开始,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则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包括:◎有肠炎性疾病史;◎有长期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术后、胆道疾病、糖尿病史;◎有下腹部放疗史;◎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长了肠息肉要怎么办?
发现结肠息肉要及时做切除治疗。息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数目也会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的临床症状。所以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肠息肉切除后要注意什么?
息肉切除后要定期复查结肠镜检查,因为息肉切除后是会再长的。复查时间根据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单个肠息肉摘除术后,病例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大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较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年复查一次大肠镜。◎多个良性大肠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大肠镜检查。◎增生性息肉因生长较慢,病人可1~2年随访1次。◎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内瘤变的,病人随访时间要适当缩短,一般为6个月~1年。◎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瘤变和锯齿状腺瘤容易复发和癌变,应当在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复查1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6个月~1年。若发现癌变的息肉,切除后应进行更加密切的复查。周俊翔医生向医院医共体后宅院区消化内科,无痛胃肠镜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