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是市三院消化科的一位患者,两年前做胃镜检查时发现胃里有个小息肉,当时医生建议刘阿姨住院处理掉这个小隐患,但刘阿姨害怕做手术,拒绝了。
这两个月,刘阿姨胃胀、反酸烧心的症状比较严重,加上经常腹泻,甚至当便意来袭时,根本控制不住,这些症状让刘阿姨坐立难安。
入院后,消化科主任吕宜光通过胃镜、肠镜先后切下四个小息肉,胃里一个,肠里三个。手术做完,刘阿姨问医生,“息肉切了,这个罪魁祸首找到了,这下我反酸烧心、腹胀拉肚子是不是就能好了?”
医生的答案有点出乎意料。
科普
指导
吕宜光
市三院消化科主任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实际上,刘阿姨胃里的息肉只有0.5cm,与两年前相比只有微小增长。但在胃镜下可以清楚看到,刘阿姨的贲门松弛,食道下方齿状线附近粘膜充血、水肿,其反酸烧心的症状与贲门松弛密切相关,反复反流也是刘阿姨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症状。而结肠的三处息肉最大的也不过0.8cm,和胃部的息肉一样,这么小的息肉,并不会引起症状,如果不是通过胃镜、肠镜,很难能知道它的存在。虽然结肠息肉在大小上与胃息肉差别不大,但在内镜下切除的难度及并发症发生几率却比胃息肉高了很多。
刘阿姨腹胀、腹泻跟肠功能紊乱有关,需要从饮食、良好作息时间、心态及药物等多方面协同调整治疗。但可以肯定的是,引起腹胀腹泻的原因并不是这几个小息肉。
胃肠里的小息肉,就像是隐藏在人体中的恐怖分子一样,大多数不会引起任何症状,长得慢、藏得深,让人一点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一旦长大,它可能就会露出凶残本性,那时候再去干预,结果往往都很差。
刘阿姨肠息肉病理回报为管状腺瘤伴上皮内瘤变低级别,是大肠腺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结肠息肉按其病理成分不同,可分为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幼年性息肉和淋巴性息肉等,其中前三种是临床中常见的。而增生性息肉及炎症性息肉恶变风险极低,几乎不会恶变,而腺瘤性息肉是明确与结肠癌相关的。通常,从一个小的结肠腺瘤发展成为结肠癌需要5至10年,在息肉癌变前切除可预防结肠癌。目前切除结肠腺瘤可预防结肠癌是国际共识的防癌有效措施。刘阿姨的息肉和多数患者一样,属于良性肿瘤,但需要定时复查肠镜,因为这种情况仍存在日后息肉复发的可能。平时应注重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适量运动,定期复查结肠镜,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结肠癌的发生。
那么
是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
并不是。胃肠道的息肉大概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样息肉,腺瘤样息肉具体可以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等等。因为大部分息肉都没有症状,我们主要预防哪些息肉会发展成癌,对于不会癌变的息肉定期复查,或者胃肠镜下切除就可以了。
胃肠道内的息肉是否癌变以及癌变的概率跟息肉大小、形态,以及患者家族中有没有胃肠道肿瘤病史都密切相关。具体如何处理,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治疗方案。
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
胃肠道里的息肉,就像人后背上的痣一样,自己看不到也感受不到,除非借助镜子这样的工具。预防胃肠道里的息肉癌变,首先得通过胃肠镜检查来确认。然而,一般常规体检中不会包括这两项,医生建议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做胃、肠镜检查。
0
1
胃癌高危人群
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过度酗酒抽烟;
长期吃高盐、熏炒煎炸、腌制食品的人;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对于45岁以上的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0
2
肠癌高危人群
有家族性结肠息肉综合征和遗传性非息肉病;
长期高脂、低纤维、低钙饮食的人群;
长期便秘者;
腺瘤性息肉及炎症性肠病的人群。
高危人群,每两到三年做一次肠镜。对于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大便隐血检查、肛门指检及结直肠镜检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