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肠息肉有哪些症状都可以在内镜下摘除吗 [复制链接]

1#
传播医学知识

做正规的科普

肠息肉,是肠道粘膜上的隆起性病变,属肠道良性病变,可发生在肠道各部位,单发或多发,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40岁以上人群多见,但近年来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二三十岁的人群中也可见。

肠息肉未病理前统称为息肉,病理后主要分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前三者一般不会癌变,尤其是炎症性息肉,炎症治愈后能自行消失,增生性、错构瘤性息肉可定期观察,或当即在内镜下摘除。

而腺瘤性息肉是明确、公认的癌前病变,分为管状腺瘤、混合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一经发现需立即摘除,但需注意,即使是良性息肉,随着时间推移,体积增大,也会有腺瘤化趋势。

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在肠镜时发现息肉,如果体积较小、形态较好,内镜医生评估后,会直接在内镜下摘除,不需要重新预约摘除。

如果息肉体积较大、数量较大、或患者有凝血障碍等情况,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CT、核磁等检查后,择期行摘除手术。

肠息肉有哪些症状?

大部分肠息肉无明显异常症状,当息肉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可能会引起一些症状,包括大便带血、黏液血便、黑便、黏液便、排便习惯改变、息肉脱出、贫血、消瘦、肠套叠、肠梗阻等症状。

如果长时间出现以上不适,需及时就诊,通过血便常规、便潜血试验、肛门指检、肠镜检查、钡剂灌肠、病理活检来明确。

肠息肉都可在内镜下摘除吗?

目前大部分肠息肉都可以直接内镜下摘除,切除方式也很多,创伤小安全性高,针对不同类型的肠息肉可选择不同方式,包括圈套电切术、氩气刀切除术、活检钳凝切、EMR、ESD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肠息肉都能在内镜下摘除,如果肠息肉已经有癌变或疑有癌变、体积较大、呈广基型、或数量较多、更甚是肠息肉病等情况时,需行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切除。

要注意,肠息肉摘除后要做好随访复查,并不是一切了之,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半年或一年需复查,看是否有新发或再发息肉,没有的话之后可1-2年复查一次;如果是炎症性、增生性息肉等良性息肉,可在摘除后1年复查一次,如果无异常,可2-3年复查一次,再次无异常,可每3-5年复查一次。

由于大部分结直肠息肉或早期的结直肠癌都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所以一定要有做肠镜检查的意识!尤其对于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

对于高危人群,应该从40岁左右开始做肠镜检查。如果首次检查未发现异常,可以间隔3年-5年重复检查。如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应该同时切除,并且做病理检查。1年后复查,如果没有发现异常再间隔3年-5年重复检查。

哪些人属于结直肠肿瘤的高危人群?

①有家族史的:家族中有人患过结直肠癌,尤其是直系亲属。家族中有患家族性息肉病的。

②本人有癌症史,肠道腺瘤息肉史的,或炎性肠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③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如长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肥胖少运动。有吸烟饮酒史。

非高危人群

对于非高危人群,建议50岁以上都应做肠镜检查,如果检查未发现异常,可以间隔5年-10年重复检查。如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应该同时切除,并且做病理检查。1年后复查,如果没有发现异常再间隔3-5年重复检查。

出现以下症状的人群尽快就医

对于已经出现以下症状的人群,应尽快就医,进行肛肠方面的体检,必要时随时进行肠镜检查。

①大便习惯改变:如反复出现排便次数增加,腹泻和便秘交替。

②大便性状改变:如反复出现大便带血,甚至有黏液、脓液,经医生检查后难以与良性疾病鉴别者。

③反复大便隐血试验(+),反复不明原因的腹痛或不明原因的贫血。

日常如何预防肠息肉?

因肠息肉病因暂不明确,无较好的预防办法,只有行肠镜检查来早发现早切除,日常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多运动,保持规律排便,劳逸结合,保持愉悦心情,如果有肠炎、习惯性便秘、腹泻等情况,要及时就诊治疗。

往期内容|回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