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例急性胆囊炎针刺治疗的思考 [复制链接]

1#

中医书友会第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在六腑病的针刺治疗中应重视募穴和下合穴的配合使用,可增强治疗效果。日月穴为胆之募穴,是胆腑之气汇聚于胸部之地;阳陵泉为胆腑下合穴,具有通泄胆腑、舒筋缓急止痛的作用;足临泣穴为胆经输穴;胆囊穴为经外奇穴,对胆囊病症有特异性治疗作用。(编辑/千诚)

一例急性胆囊炎针刺治疗的思考

作者/袁振洁

患者张某,女,25岁,小学教师,年11月5日因突发上腹部近心窝处胀痛就诊,无胸闷气紧、心悸心慌,既往有反流性胃食管炎、双肾结石,否认心脏病病史。考虑胃脘痛,予以针刺足三里、中脘、天枢、内关穴。

次日清晨来诊,患者诉昨日近心窝处胀痛消失,逐渐出现右上腹及胁肋部胀痛,疼痛放射至右肩,夜间11时至凌晨1时许睡梦中痛醒,伴恶心欲吐,冷汗淋漓。直至来诊时右上腹及胁肋部仍胀痛不适,疼痛放射至右肩,右上肢上举及深呼吸时疼痛加重,查墨菲征(+),舌紫暗,苔薄白,脉弦紧。

行肝胆胰脾双肾彩超示“双肾结石,余未见异常”,遂至泌尿外科行相关检查后排除肾结石所致。患者因处备孕期间,拒绝西药治疗。遂再次返回,要求我针刺治疗。循经查穴后发现右侧足少阳胆经日月穴、阳陵泉穴、胆囊穴、足临泣穴压痛明显,左侧对应穴位无压痛,又按压了肝经上的太冲、中封穴亦无压痛。

西医诊断:急性胆囊炎。

中医诊断:胁痛证属胆气郁滞。

治法:行气利胆,通络止痛。

选穴:日月(右)、阳陵泉(右)、胆囊穴(右)、足临泣(右)。

操作:日月穴沿肋间隙斜刺,其余穴位直刺,行平补平泻针法,留针30min,间隔15min行针一次。

11月7日来诊:患者诉经昨日针刺后,右上腹及胁肋部胀痛至傍晚时已十去其七,遂按原穴原法再次针刺,经2次而痊愈。

思考:

虽然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重要的基本特点,但也强调“辨病为先”。患者初诊时以“上腹部近心窝处胀痛”为主诉,当时考虑的还是“胃脘痛”或“胸痹心痛病”。临床上可见心痛表现为胃痛者,《临证指南医案·心痛》曰“心痛,胃痛确是二病,……亦有因胃痛及心痛”。然而《症因脉治·胸痛论》进一步指出“歧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说明胸痹心痛多半还是胸剑结合部之上。结合患者病史,应该是“胃脘痛”。然而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右侧上腹部胀痛,放射至右肩,胆经当令之时子时痛甚,且墨菲征阳性,胆经经络上腧穴反应明显,真凶才逐渐显露。多数急性胆囊炎患者有上腹部疼痛史,发病初期即有中上腹和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发作,疼痛可放射至右肩及右肩胛下。腹痛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根据胆囊炎炎症反应程度的不同,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和脉搏加速,严重者可出现胆囊坏疽、穿孔,可出现寒战高热和全身中*症状。

既然是“急性胆囊炎”,归属于中医“胁痛病”,经络辨证离不开肝胆两经。《灵枢·经脉》肝经“上贯膈,布胁肋”;胆经“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然而循经查穴后仅发现胆经相关穴位反应明显,因此经络辨证是足少阳胆经。《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在六腑病的针刺治疗中应重视募穴和下合穴的配合使用,可增强治疗效果。日月穴为胆之募穴,是胆腑之气汇聚于胸部之地。阳陵泉为胆腑下合穴,具有通泄胆腑、舒筋缓急止痛的作用,“合治内腑”,《针灸甲乙经》言“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足临泣穴为胆经输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言“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高树中老师在《一针疗法》中也讲时间性疾病明显的,针刺五输穴中的“输穴”。胆囊穴为经外奇穴,对胆囊病症有特异性治疗作用。

临床上急性胆囊炎发作72小时内,大多可以经过保守治疗而得以控制,然而从查询到的文献来看保守治疗中采用中医针刺治疗的少之又少,这也引发了中医爱好者在中医急症发展方面的担忧。越来越多的医生诊疗疾病过于依赖仪器设备,忽视病人的症状、体征。在现代医学的影响下,我们很多中医师也将中医诊断中的“司外揣内”忘的一干二净,更不用说中医在急症方面的治疗。当然,值得思考的是此次案例中患者发病到针刺治疗时间短,且尚未发生全身性的炎症发应,及早接受了针灸治疗,得以控制病情。

推荐阅读

赵绍琴谈胆囊炎6种情况的证治

经典指导针灸:针刺辨证,不离经络

I版权声明

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袁振洁,编辑/千诚,校对/王勤莉、郑宇。

中医书友会已取得相应授权。

I投稿邮箱tg

linglan.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