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治疗胃息肉,先搞清这5点 [复制链接]

1#
导读

胃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尤其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因此,及时发现、积极治疗胃息肉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胃息肉指胃黏膜上皮发生的局限性病变,向胃腔内突出隆起。胃镜下胃息肉呈球形、半球形、卵圆形、丘形或手指状突起,表面光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伴糜烂或充血者颜色发红、暗淡或呈草莓样。以胃窦部多见,其次为贲门及胃体部,单发多见。

有学者依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其发生于胃窦、胃体、胃底、贲门、胃角等部位,以胃窦部最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腹胀、反酸、烧心等,随着电子胃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恶变率也逐渐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胃息肉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胃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应用PPI、胆汁反流、基因遗传环境及其他因素(吸烟、饮食习惯等)存在一定相关性。

1.Hp感染与胃息肉

胃息肉的发生是由胃黏膜在长期慢性炎性反应的刺激下,胃上皮细胞的过度再生造成的。胃炎发生常见于Hp感染,Hp刺激胃黏膜引起胃上皮细胞和胃小凹上皮细胞分裂和增生,使胃黏膜增厚;另外,Hp感染同时刺激胃泌素分泌,对细胞的增生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上皮增生发起后首先侵入到黏膜固有层,然后向上生长,形成息肉。胃上皮细胞在有Hp感染的情况下生长速度加快,而根除Hp后其生长速度可恢复正常,抗Hp治疗能有效抑制息肉生长,并能预防其电切治疗后的复发。积极根除Hp对于胃息肉的治疗、预防胃癌的发生还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PPI与胃息肉

胃息肉的发生也见于反流性食管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其发生与长期应用强胃酸作用的PPI密切相关,PPI致使H+-K+-ATP酶失去活性从而产生抑酸作用,致体内产生持久的低酸环境及高胃泌素血症,尤其是可使胃底腺息肉的发病率增加,其可能与胃黏膜表面上皮的损伤修复有关。

3.胆汁反流与胃息肉

胆汁反流在胃息肉的发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反流入胃的胆汁可造成胃黏膜的炎性增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升高,使胃泌素分泌增加,胃内腺体增生,从而形成胃息肉。

4.萎缩性胃炎与胃息肉

胃息肉的发生同样与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萎缩性胃炎相关,PalaciosSalas等的前瞻性研究指出,增生性息肉与周围黏膜的炎性反应活动性有关,腺瘤性息肉与周围黏膜的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和化生有关,而且腺瘤性息肉的周围黏膜萎缩和化生更严重。DiGiulio等对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连续追踪随访发现,约有5%的患者发生胃息肉。

5.其他因素与胃息肉

有研究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p16、Ki67等蛋白的异常表达、癌基因p53和抑癌基因Ras的突变、转导通路异常等有关。另外,胃息肉的发生还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遗传、环境、饮食等有一定联系。

什么样的胃息肉易恶变?

胃息肉的恶变与其形态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带蒂息肉的恶变率较低,无蒂或广基息肉的恶变率较高,镜检时若发现息肉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分叶状、糜烂出血、色泽异常,周围面膜隆起,附近黏膜与息肉黏膜界线不清等,则恶变的可能性较大,应提高警惕,考虑早期癌变,取活体组织行病理检查。总之,临床上应提高对胃息肉恶变的认识,临床工作中发现胃息肉应积极处理,这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胃息肉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90%以上的胃息肉患者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纳差、消化道出血等,发生在幽门部的较大息肉可有幽门梗阻的表现,贲门部息肉可表现为吞咽困难。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内镜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息肉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其中,胃镜检查是胃息肉诊断的首选方法,其他传统的检查方法还包括X线钡餐、钡灌肠、气钡双重造影等。

胃息肉的内镜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1.高频电凝切除法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一般电流频率在kHz以上,输出功率为30~80W。术前应尽量抽吸胃内液体,小于0.5cm的无蒂息肉应首选前端球形的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电凝灼除。使用电热活检钳时,应先将其头部咬持轻轻提拉后灼除,对于有蒂及大于0.5cm的无蒂息肉应尽量选择圈套器切除,但也可用球形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分次灼除。

对有蒂息肉应将圈套器套于蒂上并尽量保留残蒂1cm左右后通电,以避免组织灼伤过深而致穿孔。对于无蒂息肉灼除时应先以高渗盐水或1∶肾上腺素溶液注入息肉基底部1~2点,每点1.0ml,以免圈套切除时损伤肌层及浆膜层,然后用双活检管道内镜先以抓持钳提拉息肉头部,使其基底形成假蒂后再行圈套切除。

对过大息肉可分期处理,即先将息肉头部以圈套器进行部分斜行切除,间隔2周后斜行切除对侧部分,如未能完全切除可再重复,直到全部摘除;亦可采用吸引与电凝结合进行治疗,即在内镜前安置吸引套,将电凝用圈套器经活检孔置于吸引套内槽中,将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后,负压吸引息肉至全部吸入吸引套内,收紧圈套器,退出息肉进行电凝。

对于较大有蒂或亚蒂息肉也可采用金属夹结扎后圈套电凝治疗,方法为经内镜活检孔置入可旋式夹闭装置器,于息肉蒂茎部进行多枚交叉金属钳夹,阻断病灶血供,待息肉头端呈紫色时,进行圈套电凝切除。采用圈套电凝术时需注意通电前要缓慢收紧圈套襻,并轻轻提拉以避免机械切割所致出血及组织过深灼伤,圈套襻收紧后要先电凝后电切,反复交替,每次通电时间数秒钟,也可用混合电流间歇通电治疗。

2.微波灼除法

利用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而使组织凝固气化进行息肉灼除,且有止血作用,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1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其输出功率为30~40W,治疗前可调整并固定每次烧灼的时间,一般为5~10s,也可用脚踏开关控制。

操作时经活检口插入微波同轴电缆(天线),使球形探头密切接触病变部位,或针状探头刺入病变部位后进行灼除,应注意控制组织灼伤深度,以免造成穿孔。该法操作简单、安全、成本低、易于开展。

3.激光法

将激光器产生的高能量激光,经内镜活检孔导入的光导纤维照射病变部位,通过光能转变的热能,使其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目前多采用Nd:YAG激光,功率可根据息肉大小选用,一般为50~70W不等,操作时光导纤维头端距离病灶1cm左右,每次照射0.5~1s,时间过长可致穿孔,应予注意。

较大息肉可分期多次治疗。另外亦可用激光治疗,其特点为对病灶周围组织损伤小,穿透深度浅。激光对准病灶后应迅速进行照射,以免胃蠕动损伤周围组织。

4.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

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病理证实,治疗后结扎部位肌层完整,仅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产生局部缺血坏死。结扎后1~4天内局部黏膜发生急性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增生及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浅表溃疡,并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而愈合,故有可避免穿孔发生的优点。

方法:于内镜前端置一透明吸引套。将结扎器自活检孔送入并自前端探出,将尼龙丝结扎套或橡皮圈置吸引套内槽内,将内镜送至胃腔内,以吸引套头端与息肉紧密接触,负压吸引息肉使息肉全部吸入至吸引套内,拉动结扎器手柄,使用尼龙丝或皮圈结扎于息肉根部。结扎后第1周内息肉脱落并形成浅溃疡,第3~4周形成白色瘢痕而愈合。

5.氩离子凝固术

氩气可通过离子化传导由钨丝电极产生的高频电能,使组织发生凝固效应,近年来应用于内镜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cm者。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0.3~0.5cm,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3s。

6.冷冻法

将致冷气体经特制导管通过内镜活检孔直接喷洒在息肉表面,或用特制的冷冻杆对病灶进行接触冷冻,使组织坏死脱落。因此法对单个较大息肉难以1次性治愈,故目前少用。

7.射频法

射频为一种~kHz的电磁波,进入病变组织后,局部产热使其水分蒸发、干燥而坏死达到治疗目的。操作时控制射频治疗仪输出功率为23~25W,工作时间为5~10s,将电极经内镜活检孔导入后,对病变进行治疗。

8.酒精注射法

内镜下用无水酒精围绕息肉基底部一圈作点式注射,每点0.5ml,见白色丘状隆起为度。一般只用于广基息肉的治疗。

对于较大息肉(2cm)和腺瘤性胃息肉一旦确诊应予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降低漏诊率。由于腺瘤性息肉为癌前病变,进展为恶性肿瘤需10余年的时间,若早期内镜下切除胃息肉,恶变发生率可降低76%?90%,所以积极治疗胃息肉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胃息肉与结直肠肿瘤有关吗?

临床上常有以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胃息肉,在此基础上行肠镜检查的同时发现肠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也不在少数,对于发现的结直肠息肉同时行积极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胃息肉位于上消化道,结直肠息肉或肿瘤位于下消化道,同为消化道病变,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胃息肉是结直肠肿瘤的一个高危因素,在治疗胃息肉的同时行肠镜检查,可提高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胃息肉患者建议行肠镜检查,以提高肠道息肉、肿瘤的检出率,并进行积极治疗,对防治肠道息肉及恶性肿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结

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为已明确的癌前病变,给予积极治疗能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胃镜是胃息肉患者首选的诊治方法,临床上应根据息肉的大小、部位、数量而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治疗。胃镜操作简单、安全、费用低、痛苦小,易于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医院即可开展,值得临床推广。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或肿瘤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胃息肉患者,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建议行结肠镜检查,以便尽早发现结直肠肿瘤,有利于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史晓晓,郑松柏.老年人胃底腺息肉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4(1).

[2]杨振,张呈艳,吴战*.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机制与诊治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4):-.

[3]杨雪,雷蕾,邱春华.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特征和病理特点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4(2):-.

[4]郑艳侠,师聪,龙丽辉,等.胃息肉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消化病杂志,,37(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