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息肉,哪几种要切除,切除后要注意什么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息肉,泛指人体体表或体内凸起的病灶。皮肤上有,胃、肠、胆囊、子宫里也会有,但是彼此不相干,因性质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因此,大肠里发现凸起物都可以称为息肉,但并非都跟肠癌有关。
  临床上,有可能转变为癌症的,其实是腺瘤性息肉。所以,当做完胃肠镜,一定要问清楚到底有没有息肉?有的话,是何种息肉?哪些需要切除?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息肉:

常见的几种息肉


  息肉是由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而成的多余赘生物,因此它其实并不是肉。常见的息肉有鼻息肉、胆囊息肉、胃息肉、肠息肉和宫颈息肉等,人体80%的息肉发生在胃肠道,尤其是结直肠部位。那么,哪些是癌症的近亲呢?

腺瘤性息肉


  一般被认为会逐渐长大并转为肠癌的息肉,其实风险真正高的是进行性腺瘤(晚期腺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指的是有较高风险转变为癌症的腺瘤,也就是那些1公分以上,病理化验后有绒毛成分,高度细胞异型变化(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的腺瘤。一般而言,年龄愈大有这类息肉的风险就越大。

增生性息肉


  这种息肉非常常见,但是癌变的风险非常低,常见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成群微小息肉。50岁以上成人几乎将近一半的人会有这种息肉,愈年长愈多,抽烟者也会比较多。因为这种息肉风险极低,临床上不会去切除或摘除,很多人被医师告知不需要处理的息肉,就属于这类。


  如果在检查中发现这种病灶,切勿恐慌,也不需要常常为此追踪。有一类与增生性息肉十分类似,但是具有癌变可能性的息肉叫做“锯齿状腺瘤”,就必须予以切除。

炎症性息肉


  这类息肉有时候看起来红红的很吓人,常被误以为是已经癌变的腺瘤性息肉,其实它不太会进展为癌,但是由于血管丰富,偶尔会发生出血,所以有时候医师还是会把它切掉。这种息肉常见于50岁以下,尚未到肠癌筛检年龄的年轻族群。

青年性(幼年性)息肉


  这种息肉多半发生在较年轻的族群,鲜少会癌变,但是跟发炎性息肉一样,有时候也会出血,所以医师也会把它切掉。

家族性息肉病(FAP)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即FAP,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以结直肠内生长成百上千枚息肉为主要特征。若放置不理,几乎%发展成肠癌,主要由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突变所致,FAP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其癌变率高,而且癌变常不止一处,为多中心。
  患者12、13岁时即可出现腺瘤性息肉,20岁时息肉已遍布大肠,如不及时治疗,40岁以前几乎无一例外出现癌变。

哪些息肉要割除?


  并非所有息肉都必须切除的。一般而言,腺瘤性息肉是一定要切除的,至于其他息肉是否要切除,就看医师的诊断能力。在某些状况下,部分非肿瘤性息肉在内视镜下看起来像肿瘤性息肉的时候,医师为了不遗留肿瘤性病灶在肠子里面,也会先把息肉切除后,留待病理化验出炉再进行最后诊断。

息肉的大小与数目重要吗? 

腺瘤性息肉的大小与数目,与未来再长出类似病灶(腺瘤性息肉),甚至癌的风险是有关系的,也是肠镜检后进行风险分级非常重要的资讯。在单次大肠镜发现超过三颗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或不论颗数,但有一个进行性腺瘤的人,未来数年内再长出腺瘤性息肉的风险,会高于只有一,两颗小腺瘤或完全没有任何腺瘤性息肉的人。因此,必须规律地追踪。

息肉切除后要注意什么?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等镜下客观告知患者是否禁食三天或者禁食一天或者流质饮食三天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遵医嘱即可,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哪些?

一般情况卧床,可下床大小便,每天散步2-3小时,需要强调的是卧床休息,但不代表24小时不下床,长时间卧床可导致静脉血栓并发症。3天后可恢复日常活动。1个月内不能进行负重工作及剧烈运动,避免伤口撕裂、钛夹脱落导致大出血。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禁便秘及用力排便,防止过于用力导致创面出血及穿孔可能,有便秘病史的患者可以口服通便药物(如乳果糖口服液、聚乙二醇散等)以保持大便通畅。较大息肉创面较大时需要禁食1天,具体看医生建议。一般息肉切除需要禁食2-4小时,待麻醉完全清醒及无腹痛后,可进食全流质1天。如仍无腹痛及便血情况,可过度到半流少渣饮食3天。3天后,可普通饮食。忌烟酒、酸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无论何时出现突发腹痛及便鲜血、黑便、头晕等及时就医,以防穿孔及出血及时处理。


  医院肿瘤科特聘专家钱彦方主任提醒,息肉的生命力旺盛,即使已经切除,如果您没有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息肉仍然可能死灰复燃!所以,建议大家在治疗后,仍然要定期复查,不可掉以轻心!

预约专家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