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5817683.html95%的肠癌由息肉演变而来
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内镜、X线、B超等检查技术的进步,消化道息肉的发现率大大提高了。
大肠息肉的症状
1、便秘或者是腹泻
很多人认为便秘或者腹泻是由于自身肠道出现问题,所服用的也是治疗肠道方面比较基础的药物,这时,如果通过药物治疗,效果却不佳,医院进行检查,看是否是由于大肠上长出息肉所导致。
2、大便出血
大便出血是肠道长出息肉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人由于自身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不好,常常会引发肠道类的疾病。这时,医院进行开药治疗,缓解病情,如果服药一周之后,病人不见好转,就只能考虑通过手术切除息肉的方式来控制疾病了。
3、大便次数异常
一般来说,正常的人每天都会进行大便,且根据个人习惯不同,大便的时间也存在规律。如果突然存在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由之前的一到两天一次变为了两到三天一次,甚至长时间排不出大便,很有可能是大肠周围长出的息肉所导致的,这时应该引起重视,及时进行检查治疗。
4、腹痛
大肠周围长出息肉,是会导致腹部不定时产生疼痛的症状的,这时,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医院进行肠镜检查,一旦检查出肠道周围出现异常,应当及时做出相应的措施。
5、肠套叠
肠套叠一般表现在儿童当中,主要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到了其他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如果发现的及时,通过治疗是可以得到痊愈的,且肠套叠的发病几率非常的低。
及时切除息肉,阻断癌变之路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
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发展可能。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总之,一旦发现息肉,建议立即切除,并作病理分析;此后按照医嘱定期复查。
息肉会复发,切除后也要复查
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遗传因素不会改变,所以仍然有复发的可能,所以即使切除后,也要定期复查。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是3年;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1)肠道准备欠佳,影响检查视野者;
2)因各种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
3)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者;
4)大于1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
5)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7)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
同时,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也应该加大复查频度。
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最好的预防就是定期做个肠镜
结肠息肉是一个内镜下的诊断,息肉的性质有很多种,包括炎性、增生性、错构瘤、腺瘤、癌等等,需要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才能明确。
95%以上的大肠癌是大肠息肉中的腺瘤癌变而来的,因此,大肠腺瘤是应该尽早治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会癌变,因此无需盲目紧张。
内镜下治疗息肉最常用的就是电切,医院都能够常规开展,一般而言很安全。
但是根据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等,操作难度不一样,风险也是不一样的。
息肉切除后应该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性质和是否完全切除。
目前有效的预防办法就是定期复查肠镜,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切除。
具体复查时间,各人情况不一样,需要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综合判断。
完
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