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病的症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76913.html導讀:
相信很多來過和樂中醫的朋友都知道或者瞭解過王英武教授,王教授以精湛的醫術贏得了很多朋友的口碑和贊許。
-王英武-
主任醫師、教授
王英武教授學術與臨床並重,在精研《黃帝內經》《傷寒論》《脾胃論》《溫病條辨》《醫宗金鑒》等中醫經典的同時,總結臨床經驗,在腸胃病、肝腎病、心腦血管病以及抑鬱病等方面,形成了完整有效的診療手段,尤其是在以寬胸利膈法治療肺癌的胸腔積液、以疏肝活血利水法治療肝硬化腹水、以益腎活血法治療慢性前列腺炎、以活血化瘀健脾補腎法治療慢性腎炎、以益氣化瘀法治療心肌梗塞、以痰濕辨證論治治療各型腫瘤、以疏肝和胃法治療慢性胃炎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此案西醫診斷為“1.結腸癌肝轉移IV期;2.輕度脂肪肝;3.肝周少量積液,左腎積液;2.淋巴結炎性增生;3.慢性肺炎並多發小結節;5.膽囊息肉”。
患者全程以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隨癥加減,藥癥相符,經過2年7個月觀察治療,病情逐漸好轉,癌癥得到有效控制,正氣得以恢復,能參加一般家務勞動,效果較為滿意。
謝某女59歲
年3月16日初診:
主訴:右下腹部及右脅下疼痛3月余。
現病史:
患者3月前開始出現右下腹及右脅下疼痛,未予重視及治療,疼痛漸漸加重,延至年2年22日入住東莞市人民醫院進行檢查
腹部CT結果提示為:
1.結腸肝曲腸壁局部增厚,高代謝腫塊形成,考慮結腸癌可能性大,鄰近淋巴結轉移。肝內多發轉移瘤,最大者約5.5cm*4.3cm。
2.雙側頸部II區、主肺動脈窗、雙側腋窩多淋巴結炎性增生。
3.左肺上葉下舌段、右肺中內側段、右肺下葉少量慢性炎癥;右肺多發小結節及類小結節。4.輕度脂肪肝;肝周少量積液。左側輸尿管下段結石,以上輸尿管擴張及左腎積液。
肝膽脾胰彩超顯示:
肝內多發占位,考慮轉移瘤。膽囊壁隆起性病變,考慮膽囊息肉可能。
腫瘤標誌物顯示:
甲胎蛋白39.06ng/ml,癌胚抗原.5ng/ml,糖類抗原.5U/ml。
肝功能檢查:
谷丙轉氨酶18.2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62.1U/L,總膽紅素22.6umol/L,直接膽紅素5.4umol/L,間接膽紅素17.2umol/L。
診斷為:
1.結腸癌肝轉移IV期;
2.輕度脂肪肝;
3.肝周少量積液,左腎積液;
4.淋巴結炎性增生;
5.慢性肺炎並多發小結節;
6.膽囊息肉。住院期間使用奧沙利鉑、卡培他濱化療一次,並使用托烷司瓊止嘔、雷貝拉唑抑酸護胃等處理。
出院口服帶藥有:甲鈷胺片-迪賽諾、十一味參芪片-金盟。
患者出院後仍覺右下腹及脅下疼痛,其余癥狀不減,經朋友介紹來我門診處就診,以求中醫治療。
刻下癥見:
形體消瘦,精神困倦,面色晦暗青滯萎黃,
鞏膜及皮膚輕度黃染,右下腹及脅下疼痛,
夜寐不寧、甚至徹夜不能入眠,納差、惡心嘔吐,
餐後脘腹脹滿疼痛,咳嗽氣短、咯白色泡沫痰,
大便色黑、時帶暗紅色血塊、溏稀不成形、每日3-5次,
小便量少色黃。
腹部檢查:
肝肋下3cm可捫及,邊緣質較硬,肝區壓痛明顯,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壓痛明顯,無反跳痛。舌紫暗有瘀斑苔白膩,脈細弦澀。
西醫診斷:
結腸癌肝轉移IV期;淋巴結炎性增生;慢性肺炎並多發小結節;肝周少量積液,左腎積液;膽囊息肉。
中醫診斷:
岩病;癥瘕積聚;虛勞;黃疸
辨證:肝失疏泄,氣滯血瘀,邪*內蘊,脾虛濕滯,氣血虧虛
治法:疏肝行氣,化瘀解*,通經消癥,健脾祛濕,益氣養血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大黃蟄蟲丸加減
年3月24日二診:
刻下癥見:
仍形體消瘦,精神困倦,面色晦暗青滯萎黃,鞏膜及皮膚輕度黃染;
右下腹及脅下疼痛減輕,夜寐不寧改善,納食稍有增加,惡心嘔吐發作減少,餐後脘腹脹滿疼痛較前減輕,咳嗽氣短減輕、咳痰減少,大便色黑、已無暗紅色血塊、溏稀不成形、每日3-5次,小便量少色黃。
腹部檢查:
肝肋下3cm可捫及,邊緣質較硬,肝區壓痛較前減輕,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壓痛明顯,無反跳痛。舌紫暗有瘀斑苔白稍膩,脈細弦澀。
處理:
年4月16日三診:
患者服上方10劑,精神改善,鞏膜及皮膚已無黃染,右下腹及脅下疼痛明顯減輕,納食稍有增加,已無惡心嘔吐,餐後脘腹脹滿疼痛緩解,夜寐可,偶有咳嗽;仍有氣短;大便色黑、已無黑色血塊、溏稀不成形改善、每日2-3次,小便量較前增加。
腹部檢查:
肝肋下3cm可捫及,邊緣質較硬,肝區壓痛較前減輕,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壓痛明顯,無反跳痛。舌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脈細弦澀。
處理:此時患者大便已無血塊,去三七粉、焦茜草、焦地榆、炒槐花。
年4月25日四診:
患者服上方10劑,右下腹及脅下疼痛偶有發作,疼痛發作時痛感較前減輕,睡眠可,精神困倦改善,納食增加,已無明顯脘腹脹滿疼痛,咳嗽緩解,仍有氣短,大便仍色黑、時有成形、每日2-3次,小便可。
腹部檢查:
肝肋下3cm可捫及,邊緣質較硬,肝區壓痛較前明顯減輕,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壓痛較前減輕,無反跳痛。舌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脈細弦澀。
處理:患者諸癥改善,仍有氣短、乏力,此時正氣不足、無力抗邪,上方人參加、靈芝劑量加大以扶正益氣。
年6月22日五診:
刻下癥見:
患者右下腹及右脅下偶有疼痛,精神較前好轉,納食增加,脘腹脹滿疼痛已不明顯,咳嗽緩解,氣短減輕,大便顏色正常且成形、每日1-2次,小便正常。
腹部檢查:
肝肋下3cm可捫及,邊緣質較硬,肝區壓痛較前明顯減輕,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壓痛較前減輕,無反跳痛。舌紫暗苔薄白,脈細弦澀。此時咳嗽緩解,去瓜蔞皮,正氣漸復,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天龍以增強抗癌解*。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大黃蟄蟲丸加減
年7月16日六診:
患者前幾日食用寒涼食物後有惡心嘔吐,脘腹脹痛,右下腹及右脅下疼痛稍有加重,睡眠欠佳,納食減少,倦怠乏力,時有氣短,大便溏泄、每日3-4次,小便可。
腹部檢查:
胃脘腹部按壓脹痛。
舌紫暗苔白厚膩,脈弦緊。患者本身正氣未復,脾氣虛弱,加之飲食寒溫失節,導致嘔吐泄瀉,胃失和降,寒濕內蘊,宜健脾和胃、芳香化濁、溫陽化濕。
方藥:不換金正氣散加減
年7月22日七診:
患者服上方5劑,已無惡心嘔吐、腹瀉,脘腹脹痛緩解,右下腹及右脅下疼痛,睡眠改善,納食增加,倦怠乏力改善;仍時有氣短,大便日行1-2次,小便可。
腹部檢查:
肝肋下3cm可捫及,邊緣質較硬,肝區壓痛,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壓痛較前減輕,無反跳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大黃蟄蟲丸加減
年8月16日八診:
患者服上方後,右下腹及右脅下疼痛減輕,睡眠改善,納食增加,倦怠乏力較前改善,仍時有氣短,大便日行1-2次,小便可。
8月10日復查肝膽脾胰彩超提示:
肝內多發實性占位,結合病史考慮轉移瘤可能。
膽囊壁隆起性病變,考慮膽囊息肉可能;膽囊泥沙樣結石。
胰、脾未見明顯異常。
腹部檢查:
肝肋下3cm可捫及,邊緣質較硬,肝區壓痛,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壓痛較前減輕,無反跳痛。此時患者右下腹及右脅下疼痛減輕,但肝肋下痞硬、右下腹包塊壓痛變化不大,此為瘀*凝結、聚而不散、遷延日久所致,貓爪草加量,加紅花、鱉甲以增強活血消癥、軟堅散結。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大黃蟄蟲丸加減
年8月16日九診:
患者右下腹及右脅下疼痛減輕,面色較前改善、略有紅潤,體重增加,納眠可,大便日1行、質色均正常,小便可。
腹部檢查:
肝肋下3cm可捫及,邊緣質較硬,肝區壓痛,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壓痛較前減輕,無反跳痛。
-8-10東莞市人民醫院復查肝膽脾胰超聲所見:
肝大小形態正常,包膜尚光滑,肝內見散在大小不等的類圓形高回聲團,直徑約9-28mm,邊界欠清,部分內可見暗區,
CDFI:未見明顯血流信號。肝內血管部分受壓變細,門靜脈主幹內徑未見增寬。CDFI門靜脈為紅色入肝血流。膽囊大小形態正常,附壁見數個偏高回聲乳頭狀結節隆起,大小約3mm*3mm,無聲影,不隨體位改變而移動。囊內見泥沙樣強回聲集合成堆,範圍約23mm*6mm,後方不伴聲影,可隨體位改變而移動。
超聲提示:
肝內多發實性占位,結合病史考慮轉移瘤可能。膽囊壁隆起性病變,考慮膽囊息肉可能;膽囊泥沙樣結石。
舌紅略紫暗苔薄白,脈弦澀。
處理:效不更方,繼用上方15劑,煎服法及醫囑同前。
年11月16日十診:
患者服上藥後右下腹及右脅下疼痛減輕,近段時間又食用羊肉,夜間時覺口苦口幹,大便2-3日一行、偏幹硬,小便可。舌紫暗苔少,脈弦細。腹部檢查:肝肋下3cm可捫及,邊緣質偏硬,肝區輕壓痛,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壓痛較前減輕,無反跳痛。
患者脾氣虛弱,正氣未復,又食用溫熱的羊肉,消耗陰液,導致出現口苦口幹的癥狀,加北沙參、麥門冬、五味子、玉竹、石斛益氣養陰。
方藥:大黃蟄蟲丸合生脈飲加減。
年1月16日十一診:
患者右下腹及右脅下疼痛減輕,口苦口幹改善,納可,多夢易醒,大便1-2日一行、偏幹硬,小便可。舌紫暗苔少,脈弦細。
腹部檢查:
肝肋下3cm可捫及,邊緣質偏硬,肝區輕壓痛,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壓痛較前減輕,無反跳痛。
-1-08東莞市人民醫院CT檢查所見:
肝臟體積未見明顯增大,邊緣整齊。肝臟見多發性局竈性結節,分布散在,呈圓形或類圓形,邊緣清楚或欠清楚,多發較前縮小,較大者約23*11mm,大部分呈高低混合密度,增強掃描呈輕度、中度結節、環形狀強化,表現為“牛眼”征。
肝門區結構清楚,門靜脈未見增粗或狹窄。膽囊體積不大,壁未見增厚,其內未見明顯異常高密度竈。脾臟未見增大,密度均勻,邊緣光整。胰腺大小、形態,未見異常密度病變。
雙腎大小、形態無異常,左腎腎盂腎盞及上段輸尿管擴張、積液,左腎積液程度較前稍減輕。結腸肝曲局限性腸壁增厚。腹膜後主動脈旁少量軟組織密度結節,較大者約11*10mm。腹腔無明顯積液。胸腰椎骨質增生。
印象:
1.結腸肝曲腸壁局限性增厚,較前變化不大,請結合臨床及腸鏡檢查。
2.考慮肝臟多發轉移瘤,大部分病竈不同程度縮小。
3.左腎輕度積液,較前稍減輕,左輸尿管上段擴張。
4.腹膜後多發淋巴結,個別稍大,較前相仿。
5.胸腰椎退行性變。此時患者癥狀減輕,檢查肝內轉移瘤病竈縮小。
證明中藥治療效果理想,繼續化瘀解*、活血消癥、軟堅散結,唯睡眠不實、夢多易醒,此為肝血不足,加調營斂肝飲以養血活血、調營養肝。
此時患者已無陰虛表現,去北沙參、麥門冬、玉竹、石斛,疼痛已不明顯,去金鈴子散,納食正常,去砂仁、焦三仙。
方藥:大黃蟄蟲丸合調營斂肝飲加減
年2月16日十二診:
患者右下腹及右脅下疼痛不明顯,已無口苦口幹,納眠正常,大便1-2日一行,質軟成形,小便可。
舌紫暗苔薄白,脈弦細。腹部檢查:肝肋下3cm可捫及,邊緣質偏硬,肝區壓痛不明顯,右下腹可捫及包塊質軟,壓痛不明顯,無反跳痛。
方藥:大黃蟄蟲丸合調營斂肝飲加減
年4月16日十三診:
患者右下腹及右脅下疼痛近無發作,納食正常,睡眠改善,面色紅潤,大便日一行,質軟成形,小便可。
舌紫暗苔薄白,脈弦細。
腹部檢查:
肝肋下3cm可捫及,邊緣質偏硬,肝區壓痛不明顯,右下腹可捫及包塊質軟,壓痛不明顯,無反跳痛。
年4月13日東莞市人民醫院CT檢查結果顯示:
1.結腸肝曲腸壁局限性增厚,較前變化不大。
2、考慮肝臟多發轉移瘤,部分病竈較前有所縮小(較大者約16*15mm)。
3、左腎輕度積液,左輸尿管上段擴張,較前相仿。
4、腹膜後多發淋巴結,部分較前縮小。
5、胸腰椎退行性變。
6、右肺中葉外側段及下葉前、後基底段胸膜下多發小結節及類小結節。
7、縱膈散在淋巴結,部分稍大:縱膈及右肺門鈣化竈。較前相仿。
此時患者諸癥改善,檢查與1月7日報告對比顯示,肝臟轉移瘤明顯縮小,胸膜淋巴結部分較前縮小,繼用上方20劑,維持療效,囑不適隨診。
此後1年內斷續服用上方約60劑,患者肝區及右下腹疼痛未再發作,面色紅潤,飲食、睡眠正常,體重增加,二便調。
患者病情穩定,無特殊不適,生活質量改善,能參加輕微體力勞動,繼服上方50劑,鞏固療效。
年9月3日十四診:
患者年7月14日東莞市人民醫院CT檢查結果顯示:
1.結腸肝曲腸壁局限性增厚,較前相仿。
2、考慮肝臟多發轉移瘤,肝S2段一病竈較前增大,其余部分病竈較前縮小。
3、左輸尿管下段結石,以上輸尿管擴張及左腎積液。
4、腹膜後多發淋巴結,較前相仿。
5、胸腰椎退行性變。
6、右肺中葉外側段及下葉背段、前基底段小結節及類小結節。
7、縱膈散在淋巴結;縱膈及右肺門鈣化竈。患者病情穩定,偶有腹脹納差,右脅下不舒,稍有咳嗽咯白色粘痰,二便正常,舌紫黯苔白膩,脈弦滑,繼用上方加減。
方藥:大黃蟄蟲丸合調營斂肝飲加減
年10月20日十五診:
患者已無腹脹,納食尚可,稍有右脅下不舒,右下腹未見不適,已不咳嗽吐痰,精神狀況尚可,能參加簡單的家務勞動,舌略紫黯苔薄白,脈弦滑。
年10月19日東莞市人民醫院CT檢查結果顯示:
1、結腸肝曲腸壁增厚,較前變化不大。
2、考慮肝臟多發轉移瘤,肝S2、S7段病竈較前稍縮小,其余部分病竈較前變化不大。
3、左輸尿管上段擴張及左腎積液,較前相仿。
4、腹膜後多發淋巴結,較前相仿。
5、胸腰椎推行性變
6、所見雙肺透亮度不均勻增高伴斑片竈。
繼用上方20劑,鞏固療效,不適隨診。
:
此案西醫診斷為“1.結腸癌肝轉移IV期;2.輕度脂肪肝;3.肝周少量積液,左腎積液;2.淋巴結炎性增生;3.慢性肺炎並多發小結節;5.膽囊息肉”。
根據祖國傳統醫學的認識,當屬於中醫“岩病”、“癥瘕積聚”、“虛勞”範疇。
如《黃帝內經·百病始生篇》記載:
“岐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遇疾風豪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是故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
《景嶽全書·積聚》載:
“積聚之病,凡飲食、血氣、風寒之屬,皆能致之,但曰積曰聚,當詳辨也。蓋積者,積壘之謂,由漸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謂,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堅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積,或聚或散者,本無形也,故無形者曰聚。諸有形者,或以飲食之滯,或以膿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癥塊者,皆聚之類,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靜也。”
《通俗傷寒論·氣血虛實章》:
“虛中挾實,雖通體皆現虛象,一二處獨見實證,則實證反吃緊;實中挾虛,雖通體皆現實象,一二處獨見虛證,則虛證反為吃緊。景嶽所謂‘獨處藏奸’是也。”
《景嶽全書》卷一:
“實中復有虛,虛中復有實,故每以至虛之病又見盛勢,大實之病又有羸狀。”
患者素體虛弱,正氣內虛,氣血推動乏力,腸道傳導失職,日久因虛致實,氣機不暢,致血行瘀滯,日久積聚成塊,邪*內生,隨氣血流行而轉移,遷延日久,遂成本病。
此時邪實正虛,虛瘀共存,氣血虧損,故形體消瘦,精神困倦;氣滯血瘀,積聚於右下腹及脅下,故見肝肋下3cm可捫及,邊緣質較硬,肝區壓痛明顯,右下腹可捫及包塊,壓痛明顯,以致夜寐不寧,甚至徹夜不能入眠。
肝失疏泄,氣機不利,膽汁排泄不暢,泛溢肌膚,則面色晦暗青滯萎黃,鞏膜及皮膚輕度黃染,小便量少色黃。
肝氣橫逆犯脾犯胃,脾失健運而濕滯,胃失和降而上逆,故納差、惡心嘔吐,餐後脘腹脹滿疼痛;瘀*內蘊,流註於肺,肺失宣肅,故咳嗽氣短,咯白色泡沫痰;邪*下註,腸絡受損,則大便色黑,時帶暗紅色血塊,溏稀不成形,每日3-5次。
舌紫暗有瘀斑苔白膩,脈細弦澀,皆為氣滯血瘀、瘀*內蘊、脾虛濕滯、氣血虧虛之征。
治宜疏肝行氣,化瘀解*,通經消癥,健脾祛濕,益氣養血,方選柴胡疏肝散合大黃蟄蟲丸加減。
方中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氣,加大黃蟄蟲丸通經消癥,加茵陳、土茯苓、厚樸、砂仁、白術、焦三仙健脾和胃、化濕退黃,加川楝子、延胡索行氣止痛,加瓜蔞皮清肺化痰,加重樓、貓爪草、平消散解*抗癌、消癥散結,加三七粉、焦茜草、焦地榆、炒槐花活血止血,加生曬參、靈芝扶正益氣。
三診時患者大便已無血塊,去三七粉、焦茜草、焦地榆、炒槐花,四診時患者諸癥改善,仍有氣短,此時正氣不足、無力抗邪,人參、靈芝加重劑量扶正益氣。
五診時患者咳嗽緩解,去瓜蔞皮,正氣漸復,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天龍以增強抗癌解*。
六診時患者飲食寒溫失節,導致嘔吐泄瀉,胃失和降,寒濕內蘊,宜健脾和胃、芳香化濁、溫陽化濕,方選不換金正氣散加減。
七診時已無嘔吐腹瀉,寒濕已除,胃腸功能恢復,繼用柴胡疏肝散合大黃蟄蟲丸加減。
八診時患者右下腹及右脅下疼痛減輕,但肝肋下痞硬、右下腹包塊壓痛變化不大,此為瘀*凝結、聚而不散、遷延日久所致,貓爪草加量,加紅花、鱉甲(先煎),以增強活血消癥、軟堅散結。
九診時患者右下腹及右脅下疼痛減輕,面色較前改善,略有紅潤,體重增加,效不更方。十診時患者脾氣虛弱,正氣未復,又食用溫熱的羊肉,消耗陰液,導致出現口苦口幹的癥狀,加北沙參、麥門冬、五味子、玉竹、石斛以益氣養陰。
十一診時患者癥狀減輕,檢查肝內轉移瘤病竈縮小,證明中藥治療效果理想,繼續化瘀解*、活血消癥、軟堅散結,唯睡眠不實、夢多易醒,此為肝血不足,加調營斂肝飲以養血活血、調營養肝。此時患者已無陰虛表現,去北沙參、麥門冬、玉竹、石斛,疼痛已不明顯,去金鈴子散,納食正常,去砂仁、焦三仙。
十二診時患者右下腹及右脅下疼痛不明顯,已無口苦口幹,納眠正常,大便1-2日一行,質軟成形,小便可。舌紫暗苔薄白,脈弦細。腹部檢查:肝肋下3cm可捫及,邊緣質偏硬,肝區壓痛不明顯,右下腹可捫及包塊質軟,壓痛不明顯,無反跳痛。效不更方。
十三診時患者諸癥改善,CT檢查與1月7日報告對比顯示,肝臟轉移瘤明顯縮小,胸膜淋巴結部分較前縮小。此後一年內斷續服用上方約60劑,患者肝區及右下腹疼痛未再發作,面色紅潤,飲食、睡眠正常,體重增加,二便調。
年7月14日東莞市人民醫院CT檢查結果顯示:
1.結腸肝曲腸壁局限性增厚,較前相仿。
2、考慮肝臟多發轉移瘤,肝S2段一病竈較前增大,其余部分病竈較前縮小。
3、左輸尿管下段結石,以上輸尿管擴張及左腎積液。
4、腹膜後多發淋巴結,較前相仿。
5、胸腰椎退行性變。
6、右肺中葉外側段及下葉背段、前基底段小結節及類小結節。
7、縱膈散在淋巴結;縱膈及右肺門鈣化竈。較前相仿。
十四診時患者偶有腹脹納差,右脅下不舒,稍有咳嗽咯白色粘痰,二便正常,舌紫黯苔白膩,脈弦滑,繼用上方減活血祛瘀之水蛭、虻蟲量,加法半夏燥濕化痰。
諸藥合用,患者病情穩定,無特殊不適,生活質量改善,能參加一般的家務勞動。
綜上所述,患者全程以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隨癥加減,藥癥相符,經過兩年7個月觀察治療,病情逐漸好轉,癌癥得到有效控制,正氣得以恢復,能參加一般家務勞動,效果較為滿意。
(本醫案分享用藥僅供參考交流,切忌照搬使用,請在醫師辨證指導下再處方用藥)
年8月10日肝胆脾胰彩超:
年1月7日CT检查:
年4月13日CT检查
年11月14日CT检查
年4月14日CT检查
年10月19日CT检查
-更多相關閱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