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您想要看到的肠结核内镜下表现都在这儿了 [复制链接]

1#

年WHO全球结核病报告,结核病仍是全球前10位死因之一,同时自年以来一直位居单一传染性疾病死因之首。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上升,肠结核(Intestinaltuberculosis.ITB)发病率也随之升高。ITB好发部位是回盲部,亦称为回盲部结核,其次少见于空肠、回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更罕见的是多部位结核。与肺结核不同,ITB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ITB较为有价值的方法,内镜可明确病变的性质与范围,可见溃疡或肉芽性病灶,并能取活检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对ITB的诊断具有重要和肯定的价值。

ITB内镜下可分为炎症型、溃疡型、增生型及混合型。炎症型为发生于黏膜内的早期病变,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孤立或散在的糜烂灶,表面有渗出,病变浅表,无溃疡和增生性病变;溃疡型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黏膜血管,引起闭塞性血管炎,肠黏膜缺血坏死以及结核结节发生干酪样坏死、破溃,表现为肠壁大小不等的溃疡,周围黏膜呈环堤状或放射状隆起,底部覆盖*白色苔,部分可见肉芽组织生长,溃疡界限多不明显;增生型是因大量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并存在纤维组织显著增生,表现为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增生性结节,可呈铺路石样改变;混合型为上述多种病变同时存在。若全面分析内镜的特点,再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ITB的诊断率。活检可见干酪样坏死肉芽组织或发现结核杆菌;亦可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ITB组织中的结核杆菌DNA进行检测,敏感性达75.0%,特异性达95.7%。

ITB的特征表现为回盲瓣受累,回盲部肠壁增厚和溃疡(图1)。

图1回盲瓣受累,回盲部溃疡,结节样增生

通常,ITB的溃疡垂直于肠腔长轴呈横向环周分布(图2),约40–60%的ITB患者中表现为这种类型的溃疡,这不同于克隆恩病的纵行分布的溃疡特点。

图2溃疡呈横向环周分布

除了环周溃疡,还可以观察到其他形状的溃疡,包括地图状,圆形(图3),

图3圆形溃疡

纵向和不规则形状的溃疡。溃疡周围的粘膜通常呈放射状隆起,底部覆盖*白色苔,并显示结节状特征。尽管在ITB中可见小溃疡,但口疮性溃疡并不常见(图4)。

图4口疮样小溃疡

溃疡增生混合型ITB还需要与结肠癌进行鉴别诊断(图5)。

图5溃疡增生混合型

回盲部结核感染可见回盲瓣膜畸形,由于炎性或瘢痕性变化引起的邻近黏膜收缩,回盲瓣膜有时显示出固定的开放状特征(图6)。

图6回盲瓣受累呈开放状

另外,在活动期可以看到肠道管腔狭窄,并且在愈合过程中会变得更加明显(图7)。

图7肠腔受累狭窄

ITB恢复期小溃疡可以消失而不留疤痕,但是大多数ITB溃疡在愈合后仍会留下疤痕变化(图8)。

图8肠腔疤痕形成

一些疤痕形成憩室样病变(假憩室)(图9)。

图9假憩室形成

常会看到大小不等的炎症性息肉(假息肉)(图10)。

图10假息肉形成

结核分支杆菌是具有创造力和破坏力的菌,在抗结核化疗后溃疡性病变愈合使肠腔形态各异,由于粗大的黏膜桥形成、粗蒂息肉耸立,形成钟乳石样形状各异外观(图11)。

图11钟乳石样外观及粗大假息肉形成

增生性结节表现为形状各异的假息肉,有散在多发的小息肉(图12),有一簇聚集在一起呈紫红色外观的鸡冠花状(图13),回肠末端受累可见铺路石样改变,病灶中伴少量鼠咬霜斑样溃疡(图14)。

图12散在多发小息肉

图13鸡冠花样外观

图14回肠末端铺路石样改变

作者介绍

*绍萍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3年,从事消化内镜诊疗15年;擅长各型病*性肝炎、重型肝炎、药物性肝损害、NAFLD及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的鉴别诊治,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症的处理;擅长胃炎、肠炎、门脉高压性胃病、胃肠溃疡、IBD、肠结核、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及感染性胃肠病等的鉴别诊治;擅长消化内镜操作及镜下息肉切除、急诊止血、氩气刀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和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术(EVS),小肠营养管置入术等操作等治疗。医院消化科主任吴云林教授,学习内镜下急诊止血治疗;医院陈世耀教授。累计完成胃肠镜检查2万余次,完成内镜下治疗余例。在国内外各级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SCI文章8篇。参与“甲型流感诊断、救治与预防应对策略研究及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担任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炎学组委员、复旦大学软式内镜诊疗中心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伦理委员会委员。负责十二五、十三五及各期GCP工作的入组随访工作。

作者

*绍萍

编辑

姚珊

审核

卢水华

相关阅读

丁卫民教授:一例气管镜挽救生命的故事。结核病东方论坛病例报告系列,医院病例分享

长按解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