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考古合作促进文
TUhjnbcbe - 2024/10/16 8:45:00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从解密玛雅文明,到赴非洲研究人类起源,再到探索古埃及文明……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考古交流合作,共促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科潘遗址——“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不同文明各自的魅力”


  烈日下,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西北多公里处的科潘遗址,中国考古队正在丛林中工作。随着考古挖掘进程的深入,珍贵文物不断出土,玛雅古城科潘的兴衰之谜被一点点揭开。


  为什么要万里迢迢跑到这里来?考古队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李新伟从泥土里挖出一件羽蛇神头像,对记者说:“中华文明和玛雅文明都是世界古老文明的典型代表,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处。通过欣赏其他文明之美,能更深刻感知我们中华文明的独特灿烂。”


  年7月,李新伟率领中国考古队正式启动科潘遗址考古和玛雅文明研究工作。此前,洪都拉斯玛雅文明考古一直由欧美国家专家主导。作为玛雅文明考古的“初学者”,李新伟带领团队研读了大量玛雅考古成果资料,积极与洪都拉斯考古学家等开展交流学习。


  中方在科潘遗址的考古工作,是对编号为8N—11的贵族院落进行发掘、重建和综合研究。通过对整个院落的完整发掘,考古队员们清晰了解了这个贵族家庭的发展演变,并形成了系统资料。“中方带来的三维成像和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取代了我们传统的平面图制作方法,确保考古信息准确无误,也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洪都拉斯科潘项目资料管理员塞西娅说。


  “中国专家拥有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和专业素养,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研究和技术手段,为我们的考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洪都拉斯考古学家豪尔赫·拉莫斯说:“通过对玛雅文明和中华文明的研究,我们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不同文明各自的魅力。”


  在李新伟看来,玛雅文明与中华早期文明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可以为研究中华文明拓宽思路和眼界。“对玛雅雕刻、彩绘、陶器和玉器的图像解读,以及对玛雅宗教观念、玛雅社会运转等的研究,也为中国考古研究带来启发。”


  明年,中国考古队计划开启第二期科潘遗址考古项目。“中方团队发掘的大量文物是对玛雅文明研究的重要贡献,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和考古价值,受到美洲考古界的重视和好评。”拉莫斯表示,相信中国专家将为科潘遗址未来的考古研究带来更多助力。


  吉门基石遗址——“中国考古队已成为国际考古界的重要力量”


  大约20万年前,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玛卡里亚瀑布下,一小群现代人的祖先正在砾石堆里寻找合适的石料。他们会在树下的阴凉里打制石器,饿了就打猎,渴了就喝瀑布的清水……这番情景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占扬的脑海中反复呈现。作为中国—肯尼亚现代人类起源联合考古队领队,李占扬从年开始,已三次和中方团队赴肯尼亚进行考古发掘。


  在肯尼亚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上,都发现了大量制作精良的手斧。作为“现代人起源”这一全球考古界热点课题的主要研究区域,各国考古队都会在每年的发掘季节来到肯尼亚。“中国考古队也不能缺席。”李占扬说,这些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主要形成于距今30万至5万年之间,对于解释现代人如何走出非洲,以及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年10月3日,中国赴肯尼亚现代人类起源考古队抵达肯尼亚的第三天,考古队员们即在玛卡里亚瀑布附近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在随后的多批次考古工作中,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肯尼亚吉门基石遗址考古发掘多平方米,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0余件,并在吉门基石遗址附近发现27处旧石器地点,时间跨度覆盖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考古队员们推断,旧石器晚期文化的主人可能正是最早的现代人。这一推论支持现代人是在7万至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观点。同时,通过对吉门基石遗址各时期叠压地层的系统挖掘及研究,特别是对上层细石器的收集整理,队员们确认了细石器文化的传播路线。


  “与中国专家的合作十分愉快。他们提供的先进技术经验为我们的考古研究带来很大帮助。”两次参与中肯联合考古队工作的肯尼亚专家约翰说。约翰是古人类学研究的资深专家,遗址的名称“吉门基石”正是来源于他的肯尼亚名字。在约翰看来,近年来,中国为人类起源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中国考古队的工作不仅得到肯尼亚方面的充分肯定,其研究成果也在业内受到重视。中国考古队已成为国际考古界的重要力量。”


  孟图神庙遗址——“让埃中两大古老文明在联合研究保护中绽放新的光彩”


  自年至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埃及文物部组成的中埃联合考古队,在埃及南部古城卢克索北部的孟图神庙遗址开展考古和研究工作(见图,中埃联合考古队供图),让神庙的实地景象和出土文物渐渐呈现于世人面前。


  “在与其他古老文明的互鉴过程中,能深入感受各种文明间的共性与个性。”在谈及中国考古走出去的意义时,中埃联合考古项目中方执行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贾笑冰说。


  在中埃两国建交60周年的年,受开罗大学邀请,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王巍率团出访埃及。访问期间,时任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瓦法阿·西迪克说的一句话,令王巍难忘——“目前在埃及的项国际考古合作项目中,没有一项是有中国参与的,我们期待与中国开展合作。”


  “如果没有对对方历史文明的清楚认知,中埃文明的交流、两大文明古国的交往,就难以深入有效。”回国后,王巍立即就中埃联合考古展开前期调研。年10月,两国签署《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协议》,中埃联合考古队正式组建。同年11月,项目一期工程开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考古队首次赴埃及进行考古发掘。


  孟图神庙遗址距今已有0多年历史,是卢克索著名的卡尔纳克神庙的一部分。年,卡尔纳克神庙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贾笑冰表示,中埃两国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灿烂,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工作既有相似性又有互补性,双方通过携手合作,有助于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


  尽管考古工作只进行了两个发掘季,但已取得显著成果,例如在奥西里斯小神殿区的发掘成果,为研究古埃及奥西里斯神崇拜补充了新资料。在中埃联合考古项目埃方领队穆斯塔法·萨基尔看来,中方团队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宝贵经验,为联合考古提供了有力保障。“此次联合考古为期五年,期待双方在一个又一个五年的交流中深入互动,让埃中两大古老文明在联合研究保护中绽放新的光彩。”

(记者:刘旭霞邹松景玥俞懿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电子版 图文转自:《人民日报》年06月14日第03版)

责编:韩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考古合作促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