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肿瘤医生笔记胆囊癌
TUhjnbcbe - 2020/12/8 14:21:00
编译:徐朋朋来源:肿瘤资讯

1.胆囊癌是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以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我国)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位列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6位,好发年龄为50-70岁,女性多见,患者5年总生存率仅为5%。

2.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并且单个结石直径3cm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1cm者的10倍。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

3.胆囊组织慢性炎症与胆囊肿瘤密切相关,约25%的瓷性胆囊(胆囊壁因钙化而形成质硬、易碎和呈淡蓝色的瓷性胆囊)与胆囊癌密切相关。

4.胆囊息肉具有恶变倾向的特征如下:①息肉直径10cm(约1/4发生恶变);②息肉直径10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③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

5.年龄50岁胆囊息肉恶变倾向增高,需动态观察。

6.约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胰胆管汇合异常;遗传因素是胆囊癌的常见危险因素;伤寒带菌者中胆囊癌发病率可增加12倍。

7.肥胖症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可增加患胆囊癌的风险,如糖尿病是形成结石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结石协同促进胆囊癌的发生。

8.胆囊癌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6倍。

9.预防胆囊癌的发生,当出现下列危险因素时,考虑行胆囊切除术,并行病理检查:①直径3cm的胆囊结石;②合并有胆囊壁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瓷性胆囊;③胆囊息肉直径10mm;④胆囊息肉直径10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⑤单发或无蒂的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④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的胆囊腺肌症;⑤胰胆管汇合异常合并胆囊占位性病变;⑥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

10.伴有①胆囊息肉;②年龄50岁,尤其是女性;③肥胖症;④有胆石症或胆囊癌家族史的患者建议间隔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胆囊。

11.胆囊癌病理分期如下:

12.胆囊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腺癌。还包括:腺鳞癌、鳞癌、未分化癌,神经内分泌来源肿瘤及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等。

13.年WHO胆囊癌病理学分型

注:生物学行为编码0:良性肿瘤;1:生物学行为不确定,介于良性和原位癌之间;2:原位癌或3级上皮内瘤变;3:恶性肿瘤

14.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筛查胆囊癌最常用方法(首选筛查手段),其表现为:①息肉型;②肿块型;③厚壁型;④弥漫型。

15.胆囊癌出现胆道梗阻时会出现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增高,转氨酶增高及凝血功能障碍。CEA、CA、CA和CA等肿瘤标志物缺乏特异性,敏感性也低。

16.多排螺旋CT(MSCT)检查对于胆囊癌的诊断的准确率为83%-93.3%,MRI的准确率为84.9%-90.4%(动态增强呈快进慢出的特点)。

17.胆囊癌合并肝内或肝外胆管侵犯时,行胆管造影以确定肿瘤对肝胆系统的侵袭程度。首选非侵入性磁共振胆管造影(MRCP),次选ERCP或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

18.胆囊癌具有极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特点,正常大小的淋巴结可能已有转移,而增大的淋巴结可能是炎性增生。PET-CT对于诊断肿瘤淋巴结转移或远隔器官转移具有价值,可发现胆囊癌早期病变,并可检出直径≤1.0cm的转移淋巴结和转移病灶(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

19.*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等炎性疾病在PET-CT检查时可能出现假阳性。

20.胆囊癌侵犯肝总管或胆总管,肝左叶或肝右叶胆管穿刺置管引流均可,首选肝左叶胆管置管引流。

21.胆囊癌局部浸润深度是决定手术方式的基础。T1和T2期多为隐匿性胆囊癌,术前影像学分期较困难;T3和T4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作出临床分期;术前T分期主要依靠MSCT或MRI(注:超声易受肠道气体干扰)。

22.胰头后上方(13a组)是胆囊癌淋巴转移第一站淋巴结和第二站淋巴结的分界点;腹主动脉旁(16组)淋巴结是胆囊癌淋巴结远处转移的分界点。

23.影像学角度判定淋巴结是否转移根据以下几个方面:①淋巴结的最短径≥5mm;②强化;③融合分叶或毛刺状;④淋巴结内部坏死等。

24.超声检查对肠系膜根部的淋巴结显示不理想,CT、MRI检查对各区域的淋巴结都有较好显示。

25.术中应常规行胰头后上方(13a组)、腹主动脉旁(16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以准确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决定淋巴结清扫范围。若16组淋巴结为阳性,可作为放弃根治术的依据。为保证精确的肿瘤分期,至少清扫6枚淋巴结。

26.根治性手术是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获得治愈可能的唯一方法。胆囊可根治切除的条件:①胆囊及邻近脏器癌灶和区域性转移淋巴结可清除;②剩余肝脏功能可代偿,且其脉管结构完整性可保存或重建;③手术创伤患者可耐受。

27.Tis或T1a期胆囊癌侵犯胆囊黏膜固有层多为隐匿性胆囊癌,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

28.胆囊管癌是指肿瘤中心位于胆囊管的恶性肿瘤,其易经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胰头、主动脉旁淋巴组织及肝脏Glisson鞘。因此,胆囊管癌应较同期胆囊底和胆囊体癌扩大切除范围。

29.隐匿性胆囊癌:术前临床诊断为胆囊良性疾病而行胆囊切除术,在术中或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胆囊癌,又称为意外胆囊癌。

30.Tis期或T1a期隐匿性胆囊癌,若术中胆囊完整切除,无破溃,无胆汁溢出,单纯行完整的胆囊切除术已达根治目的,无需行二次手术。

31.当隐匿性胆囊癌≥T1b期时,应根据T分期行二次根治性手术。若胆囊切除中发生破溃或胆汁溢出者,二次手术时需处理可能形成的转移灶。

32.当晚期胆囊癌失去根治手术机会(多发肝转移灶、肝十二指肠韧带广泛侵犯、血管侵犯、腹膜转移灶或其他远处转移),时,不推荐进行减瘤手术。(不能改善生存)

33.胆囊癌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的化、放疗方案,①T1N0期患者,R0切除后无需化疗或放疗;②对于≥T2期,R1切除或淋巴结阳性,建议术后化疗(基于氟尿嘧啶或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和(或)放疗(可减缓局部侵犯及提高淋巴结阳性患者的远期生存率);③对于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患者或远处转移患者,可酌情选择姑息性化疗(GP较单药G获益)和(或)放疗。

34.胆囊癌术后采取同期放化疗可以提高患者总生存率,具体方案:放疗照射范围包括主要是胆囊窝和区域淋巴结(最后对胆囊窝区缩野照射),总剂量50.4Gy/28次;同期氟尿嘧啶mg(m2.d),IV,放疗的第1周内连续3天;放疗第5周内重复1次。(MayoClinic的经验)

35.AndreT报道GEMOX方案(吉西他滨0mg/m2,d1,Ivgtt恒定滴速每分钟10mg/m2+奥沙利铂mg/m2,Ivgtt,d2Q2w)在KPS0-2的初治进展期胆道腺癌有效率14.9%(胆囊癌4.3%)。

36.SharmaA比较mGEMOX方案(吉西他滨mg/m2,d1/8,Ivgtt+奥沙利铂80mg/m2,Ivgtt,d1、8Q3w)和FUFA(氟尿嘧啶联合四氢叶酸每周推注)及最佳支持治疗在不能切除的胆囊癌的临床效果,该方案的有效性为30.8%。中位PFS和OS分别为8.5个月和9.5个月。

37.FLP方案(卡铂mg/m2,d1+醛氢叶酸25mg(m2.d)Ivgtt,d1-4+氟尿嘧啶mg(m2.d),Ivgtt,d1-4Q4w)在晚期胆囊癌患者中的有效率21.4%。

38.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GX(吉西他滨+卡培他滨)、XP(卡培他滨+顺铂)、单药卡培他滨亦是胆囊癌的可选化疗方案。

39.靶向治疗联合化疗的临床研究亦未取得突破(靶向EGFR基因,西妥昔单抗Ⅱ期、厄洛替尼Ⅲ期的靶向治疗联合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化疗)。

40.手术患者6个月内应每个月复查,6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可疑者应及时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

参考文献

1.《胆囊癌的诊治和治疗指南版》

2.《胆囊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3.《临床肿瘤内科学》

4.《肿瘤内科诊疗策略》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宋小编

19个肿瘤相关临床试验招募患者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肿瘤医生笔记胆囊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