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息肉就是块多余的“肉”
可你别小看它
它可以在你体内多处扎根
从鼻腔、声带、胃肠、胆囊到子宫、膀胱,都是它喜欢生长的地方。
按它的生长部位分为鼻息肉、胃息肉、肠息肉、膀胱息肉等。
其中肠息肉主要有炎性和腺瘤性两类,前者大多不会恶变,而后者的恶变几率则比较高。据统计,有80%-95%的肠癌是从肠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所以我们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发现并切除它,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并不把这小息肉当回事!
案例分享
8月5日下午,上腹疼痛不适、大便异常近一周的何某来我院消化内科就诊。在问诊过程中,医生得知何某3年前做肠镜检查时就确诊有结肠炎性息肉、结肠管状腺瘤,但当时患有宫颈癌的何某需要做宫颈癌手术,所以肠镜手术就搁置了,息肉和管状腺瘤一直也没有摘除。
做肠镜
(资料图)
综合何某的既往病史和现在的病症,医生拟“结肠多发息肉”将何某收住入院,随后完善相关检查、研究治疗方案。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蔡建庭说:“何某患有结肠管状腺瘤3年,而这类瘤3到5年癌变率为30%-40%,所以何某存在癌变的可能。我们决定采用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的治疗方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8月8日,由蔡建庭主任为何某施行手术,手术在内镜下摘除息肉、切除管状腺瘤,过程顺利,术中无出血。
|ESD切除后的创面,平整,无出血。(灰色的为肌层)
8月10日何某的病理报告显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病变,局部呈高级别,切缘阴性。通俗的说就是早癌,但内镜下切除做到了根治,医院复查,了解创面愈合及有无病灶残留等。
8月15日,病情稳定的何某出院。
8月28日,在出院随访中,获悉其目前并无任何不适。对于此次治疗,何某再次表示感谢。
健康宣教常识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常见的致病因素有:遗传、高脂肪饮食、果蔬摄入少、吸烟、肥胖、缺少体力劳动等。
什么时候要切除?
医生通常建议:发现肠息肉应尽早切除。因为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如持续受炎症刺激,也可能会继续长大,并有向腺瘤性息肉发展的可能,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引发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症状。
1.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可以在肠镜下切除送病理检查;
2.大于2厘米的息肉,因为具有恶变可能,通常先在肠镜下取一点组织做病理化验,如病理结果明确伴有癌变,且无法在肠镜下做切除,可择期做腹腔镜肠切除手术。
什么人要筛查?
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进行肠镜检查,若结果正常,可以过5年后再检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