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特征性表现
病因机制、形态学特征和表型特点常用于疾病分类,并将一种疾病区分独立于其他疾病。在脉络膜视网膜疾病方面,MMI可精确记录多种疾病的表型特点,并提供先前眼科显微成像技术无法企及的重要临床信息。MMI提供的新信息还可用于将与视力预后和临床治疗更为相关的条件标准对疾病进行重新分类定义。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脉络膜视网膜疾病的认识。最近,很多研究应用深度增强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评价了PCV患眼的临床特征。这些研究中,PCV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且解剖学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所见让该研究的作者们得出PCV是1型新生血管的变异类型的结论。Alshahrani等对17只眼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发现所有PCV病变均位于Bruch膜之上、RPE之下。在该研究中,息肉被定义为RPE下与其上的视网膜和其下的脉络膜均无交互关联的空穴。Sato等描述了PCV患眼的分支血管网区域内的双层征。双层征表现为两层高反光带间存在一低反光空隙,两高反光带分别对应RPE和Bruch膜。该研究还发现分支血管网存在于Bruch膜之上的区域。尽管这些发现证实了PCV这种血管性病灶不直接起源于脉络膜,但其本身没有提供PCV充分的诊断标准。如前所述,一些CNV病灶中的息肉状病变可起源于外伤和炎症的其他机制。因此除前面所述的特征性新生血管网外,仍需其他表型特征来满足PCV的诊断需要。过去的10年中,我们对脉络膜循环的表型特征与临床疾病间的关联的理解有着巨大的进步。脉络膜肥大是一组脉络膜解剖学异常改变,包括厚度绝对值增加、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相对厚度下降或脉络膜大血管直径增加(表1)。其他如间质内液体成分增加和包括黑色素细胞在内的脉络膜基质成分改变等情况也是脉络膜肥大的原因。然而,该类改变无法通过现有体内成像技术有效评估。最近,脉络膜肥大还被发现与眼底图案减少或丢失有关。脉络膜肥大与多种临床疾病的发展有关,如色素上皮肥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和新生血管等。这些异常并非一定是独立的疾病,而是相同病理过程的系列表现。例如,色素上皮肥大可能是脉络膜肥大相关视网膜疾病的早期表现,可逐渐发展并出现CNV。这类临床表现改变所需时间的差异非常悬殊,而我们对这类时间依赖性改变的病理机制的分子水平的知识仍非常匮乏。此外,一些个体缺乏脉络膜肥大相关视网膜疾病临床表型演化的证据,且一些个体甚至完全没有临床症状,这使得脉络膜肥大相关疾病中的因果关系变得非常复杂。观察患有CNV的脉络膜的形态很重要,因其可提供新生血管发生发展相关病理机制的有用信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所有CNV患眼的病理性新生血管发生发展过程中均是一个重要的因子。但在脉络膜肥大这一现象中,VEGF与脉络膜成分的相互作用可显著影响新生血管组织的生长和行为。包括抗VEGF治疗、光动力疗法和热激光在内的多种CNV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可能与脉络膜循环的形态特征相关。例如,接受光动力疗法的PCV患眼,其脉络膜厚度下降程度较接受抗VEGF治疗的患眼更为显著。我们推断脉络膜环境对PCV表型特征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且PCV对现代抗新生血管治疗的反应不如继发于其他疾病的CNV那样敏感,是由于PCV患眼脉络膜独特的细胞和形态学构成所致。因此,我们建议将脉络膜循环的独特表型特征纳入PCV的诊断标准。一些光相干断层扫描研究描述了PCV患眼脉络膜肥大的形态特征。此外,Kawamura等发现了脉络膜厚度与息肉状血管病变形态学间的重要关联。很多研究表明,PCV患眼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眼有所增加。Yang等应用深度增强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发现PCV所致脉络膜增厚是脉络膜中血管增粗扩张的结果。这些体内发现证实了Okubo等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PCV患眼中脉络膜血管扩张直径超过微米。脉络膜肥大可能意味着分支血管网出现,还可影响PCV新生血管发展过程的生物活性。综合Matsuoka等和Tong等的研究结果,尽管PCV病变表现为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Epithelial-DerivedFactor,PEDF)水平升高,但升高程度低于AMD继发CNV的患眼。PCV患眼较新生血管性AMD更容易发生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具有更大的色素上皮脱离高度和较少的视网膜内液。脉络膜肥大的表性特征(表1)应纳入PCV诊断标准。尽管许多脉络膜肥大的患眼的脉络膜厚度测量值大于同年龄组的正常眼,但其厚度绝对值可能是正常的。这种现象是由于继发于脉络膜血管扩张的管腔容积增加被同时存在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和/或丢失抵偿所致。该发现可在正面(enface)扫描成像和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的帮助下证实。因此,我们强调脉络膜肥大不应是“脉络膜增厚”的同义词。脉络膜肥大意指多种疾病中脉络膜结构和/或功能改变作为核心病理生理机制的情形。若脉络膜肥大单指脉络膜厚度增加,则忽略了该概念中如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脉络膜血管功能异常改变的含义。脉络膜血管扩张和脉络膜肥大的病理机制仍不清楚,这些改变可能继发于脉络膜静脉充血。最近,Yu等对人和猪眼涡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组织解剖进行了详细描述,以推断涡静脉循环各节段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涡静脉循环壶腹部和其他部分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简而言之,壶腹部血管阻力异常增加将造成脉络膜上游血管充血。Chung等发现涡静脉血管扩张可能与PCV的发生有关。PCV中所见的血管末端息肉因此可理解为慢性脉络膜静脉高压所致血管瘤样病变。先前关于PCV患眼脉络膜血管玻璃样变的研究支持该病变与血管管腔内压力增加有关。Koizumi等证实PCV患眼的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加,且通常对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反应不佳。对抗VEGF治疗反应不佳的原因之一是该病的最根本的病理机制可能是脉络膜静脉高压,而并非由VEGF介导。我们目前尚无支持该观点的直接实验数据,尚需日后进一步验证证实。脉络膜肥大还可能是一种脉络膜循环的原发性解剖学异常,与管腔内压力异常无关。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显示PCV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湿性AMD患者。此外,PCV高发于亚洲和非洲后裔人群。这意味着该病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学易感性。一些研究评估了PCV的遗传特征,但至今只发现一个该病的特异易感基因。一个系统性回顾性荟萃分析综合了33篇PCV基因相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大部分PCV易感基因与AMD重叠。LOCrs是AMD和PCV间唯一存在显著差异的变异位点。该基因与PCV的病变大小及其对治疗的反应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还显示,亚洲每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和PCV的新发病例中以男性居多。该发现与白种人PCV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有所不同,白种人PCV患者中男女数量相当,或在一些人群中,女性居多。综上,这些发现意义重大。它们表明白种人和亚裔人群的PCV遗传易感性存在差异,此外,PCV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易感基因可能存在重叠,此二种疾病可能是脉络膜肥大相关疾病谱中的两种相关的疾病。与AMD类似,PCV相关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很可能是多因素的。目前单凭遗传学并不能将PCV划分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但随着研究深入这种现状可能会被改变。AMD与PCV享有相似的遗传学特征表明,此两种疾病中的血管发生过程存在一些相似的通路机制。亦邻网Retina中文版年第2卷第1期英文标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ADistinctDiseaseorManifestationofMany?出处:RETINA36:1–8,.下载亦邻网APP学习体验更多精彩内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