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息肉,上到鼻腔、声带,下至胆囊、直肠,凡是有黏膜的地方都可能生长。不少人认为,息肉是癌症的“近亲”,查出息肉就紧张害怕。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王东林表示,其实,息肉本身是良性的,只有部分可能癌变。
肠息肉
腺瘤性,要切除
肠道息肉在临床最为常见,它是局部黏膜增生、增厚形成的隆起样病变,分为增生性、炎症性和腺瘤性息肉三种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占比约30%,有癌变倾向,而增生性和炎症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资料表明,腺瘤的癌变率约为1.5%~10%,80%~95%的大肠癌是从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整个癌变过程需要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
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理类型、年龄、息肉的形状和大小等。数据显示,腺瘤性息肉越大,其癌变的可能性越大:直径小于1厘米者癌变率约1%~3%,直径1厘米~2厘米者癌变率约10%,而直径2厘米以上者癌变几率约为50%;息肉直径较大且形态不好如基底较宽、表面糜烂、溃疡和绒毛较多者,要高度怀疑癌变。另外,年龄大于50岁者癌变率明显升高;多发性息肉,如家族性腺瘤性肠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与5号染色体APC基因突变有关,肠道内可见成百上千的息肉,几乎最终都会发生癌变。有这种家族史的患者中青年时就易癌变,建议从12岁就开始进行肠镜检查,直至40岁,宜尽早手术切除。
肠道息肉大多无症状,少数可能会有大便不规律、黏液便和便血等。肠道息肉需要肠镜检查确诊,检查时见到单发、较小、带蒂、表面光滑、活动度好的息肉多为良性,这些息肉可考虑肠镜下切除。如果息肉为多发、广基,特别是直径大于2厘米、黏膜下扁平、表面有出血或溃疡,往往提示恶变,应尽早手术切除。
胃息肉
有幽螺,及时治
胃息肉较肠息肉少见,也分为炎性、增生性和腺瘤性三类,90%为增生性息肉,胃腺瘤性息肉较少见,约占10%。
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癌变率较低,仅0.3%~0.6%。尽管癌变可能性小,如果直径大于1厘米,最好手术切除。
腺瘤性胃息肉多发于胃窦部,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约占胃息肉的10%,癌变率可达50%,尤其是大于2厘米的情况下。有些家族性肠息肉病也会累及胃部,癌变几率较大。
如果胃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且数目较少,可定期监测。若同时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就要及时治疗;直径在1厘米~2厘米之间,且数目较多、无蒂,建议切除;直径大于2厘米,一定要及时切除干净。患者如果出现消化不良、腹部疼痛或不适、恶心、慢性腹泻等症状,最好及时行胃肠镜检查,以防癌变。
胆囊息肉
长得快,做手术
胆囊虽然小,但容易被腔内的“小凸起”困扰。胆囊息肉的发生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多半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才能发现。
不少学者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良恶性有关。(下转4、5版中缝)(上接第5版)其中,腺瘤性胆囊息肉最危险,占胆囊息肉的0.82%,癌变率约10%。无蒂息肉(包括局限性胆囊壁增厚、厚度大于4毫米)也有恶变风险。
要清理胆囊息肉,就要切除整个胆囊。因此,临床上多建议患者定期观察。无症状、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绝大部分为良性;多发、直径大于1厘米、短期快速增长的息肉,或伴有明显胆绞痛或胆结石、消化不良、腹部疼痛等症状,应尽早行胆囊切除。
年龄大于50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肥胖、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解剖异常等,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这部分人群要定期进行超声检查。
鼻息肉
鼻出血,要警惕
老是鼻塞、流鼻涕,有时还会脸面疼,排除感冒、过敏,有可能是长了鼻息肉。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窦黏膜上,突出于表面的增生组织团,常发于双侧,多是各种鼻病的继发症或并发症。有鼻息肉的患者会有持续性鼻塞、鼻黏膜充血等表现,随着息肉长大而加重;严重情况下,息肉会影响呼吸,引发嗅觉障碍、头痛、记忆力下降等。
鼻息肉以炎性息肉居多,极少数会发生癌变,确切的癌变几率没有相关统计和报道。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并伴有鼻出血,可能有癌变风险,应提高警惕。
目前,治疗鼻息肉最有效的措施是及时治疗炎症、控制症状;较小的鼻息肉,可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生长;对反复发作或症状明显的鼻息肉,手术切除是主要方法。
中青年、患有慢性鼻炎等鼻部疾病、易过敏的人群,最容易被鼻息肉困扰,尽早诊治是预防的第一步。此外,工作生活环境中保持空气新鲜,也是对鼻子的一种保护。
声带息肉
癌变少,常润喉
声带息肉多在喉镜检查时发现,与长期发声不当有关,也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慢性喉炎等炎症,教师、播音员等是高危人群。这种息肉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声音嘶哑,癌变率很低。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但可能会损伤声带,影响发声。当息肉过大阻塞呼吸道,或较为严重时,医生才会建议手术。
《生命时报》王冰洁文
编辑:尤颖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临床上,息肉既可单独出现,
也可成千上百的聚合,
多数息肉是无害的。
但是一查到腺瘤性息肉,
就要格外引起注意,
是癌前病变的一种,
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
有80%~95%的结直肠癌
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
一般来讲,从息肉到癌变,平均要5~15年。在这阶段,通过肠镜进行息肉切除,能大大降低大肠癌的发生。即使息肉部分癌变,如果癌细胞尚处于大肠内最表浅的一层(即黏膜层),也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
因此,一旦发现,还是谨遵医嘱,
小心久拖会拖成大病。
肠癌发生前身体会伴有4种异常
异常1: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是肠癌的一个重要信号,平时要多加留意。
当便便变细或稀烂时,就很可能不正常了。因为正常的直肠和肛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直径,所以大便排出来比较粗。
相反,突然间变细或稀烂,就有可能肠道长有肿瘤,压迫到了便便。
异常2:腹痛多数肠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部不适等表现,尤其进食后,疼痛异常加重,还可能伴有间歇性腹泻或便秘。
一般情况下,右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上部;左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下部。
异常3:排便改变肠癌会导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二者互相交替;排便次数增加或减少;排便时可能腹部绞痛,便后缓解。
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但如果你超过4~5次,就一定要小心了。
异常4:放屁次数增多如果动物性蛋白质或脂肪的摄入量太多时,超出了小肠消化吸收的范围,进入大肠这个“发酵罐”中,过多的营养物质就会导致菌群失调,大量合成胺类物质,胺即致癌物。
肠息肉患者要做好5点
肠息肉患者,平日里做好这5点,肠道健康,癌症不来扰!
第一点:戒掉烟酒瘾
第二点:多食膳食纤维
第三点:运动增加肠蠕动
第四点:少宵夜刺激
第五点:重视肠镜检查
建议40岁以上的人,
每隔两三年,
做一次肠镜。
温馨提示:体重过于肥胖者;经常性腹泻,且连续3个月以上的人;经常吃高脂、高热量食物、生活不规律、吸烟嗜酒、熬夜、情绪不稳定的人,更要重视肠镜检查。
▍来源:健康时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