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查出胃息肉后非常恐惧,胃息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会不会变成癌症?今天跟大家详细谈谈胃息肉。
1.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生长在胃黏膜表面并向胃腔内突起的肿物,表现为局部胃黏膜凸起或结节样、颗粒样隆起,好发于胃窦及胃体,表面常较光滑,与周围界限清楚,可有蒂或广基无蒂,单发或多发,直径多小于2cm。
有学者依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其发生于胃窦、胃体、胃底、贲门、胃角等部位,以胃窦部最多。随着电子胃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恶变率也逐渐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胃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2cm的广基底腺瘤性息肉。(下图所示)
2.胃息肉会引起哪些临床症状?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临床症状。有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较为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生长于贲门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咽困难。
3.胃息肉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胃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最新研究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遗传因素、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存在一定相关性。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出的Ⅰ类致癌原,存在于多种胃部疾病。有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产生多种致病因子,损伤胃黏膜屏障,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加重炎症反应,炎症刺激腺管上皮与黏膜肌增生使黏膜隆起,从而形成周边隆起,引起息肉乃至肿瘤的形成。
(2)质子泵抑制剂(PPI)的过量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胃酸相关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并发症日益增多。
有研究表明,服用PPI不足1年不会增加胃息肉的发生,而长期服用则胃息肉发生的危险度随之增加,并且确定了用药时间(特别是大于12个月)与胃息肉发生的危险性关系,长期应用PPI可使胃底腺息肉的患病风险增加4倍,尤其在合并Hp感染的情况下,长期使用PPI可导致胃息肉形成明显增多。
(3)性别与年龄
在胃息肉的总体人口中以女性为主体,但腺瘤性息肉在男性中更为常见。年龄>40岁胃息肉患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证明胃息肉患病率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4)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p16、Ki67等蛋白的异常表达、癌基因p53和抑癌基因Ras的突变、转导通路异常等有关。另外,胃息肉的发生还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遗传、环境、饮食等有一定联系。
4.胃息肉与胃癌什么关系?
胃息肉有一定恶变率,被认为与胃癌相关,尤其是直径>2cm的广基底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日本一项针对健康人群的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发生在幽门螺杆菌阴性人的胃息肉恶变风险较低,具有恶性潜能的胃息肉主要发生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上。此外,虽然炎症性息肉患者癌变的机会较少,但仍有发展为胃癌的可能。因为胃息肉的恶化潜能,目前普遍认为直径>0.5cm的胃息肉应行内镜下切除术。
5.胃息肉如何治疗?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胃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术后定期复查内镜,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
此外,中医古典著作《*帝内经》指出:“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认为胃肠息肉的病因病机为寒客肠胃,气血壅塞,对中医辨证论治有很明确的指导作用。术后规律口服中药治疗可有效降低胃息肉的复发率。
天津市医院脾胃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从事胃、肠、肝、胆、胰等疾患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中晚期消化系统肿瘤的中医治疗为重点,擅长内镜下手术治疗胃肠息肉,疗效显著,配合中医辨证论治,解决了息肉易复发的难题。近期我科将举行免费筛查结肠镜活动,请大家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