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化内科健康讲堂第讲
全是干货!一文读懂肠息肉!
凡是从肠黏膜表面突入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肠息肉,肠息肉是消化系统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与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肠息肉的病因
目前肠息肉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生活习惯、长期腹泻、长期便秘、炎性肠病及遗传等因素相关。
肠息肉的分类
肠息肉按组织学类型分为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
1、腺瘤样息肉
腺瘤性息肉较多见,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三种,多星隆起型、扁平型、凹陷型,可有蒂、亚蒂和无蒂。腺瘤性息肉被明确为癌前病变。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2、错构瘤样息肉
错构瘤性息肉为一种或数种组织异常混合生长,表现为正常细胞过度生长和组织结构紊乱,具有非肿瘤性,但有肿瘤样增殖的特征。息肉体积较大,充血明显,多有蒂,表面糜烂,白苔附着,一般不会癌变。
3、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较小,直径大多5mm,全结肠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其发生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内镜下增生性息肉呈分叶状或结节状,形态不规则,有亚蒂或短粗蒂,基底部宽大,移动性差,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伴糜烂、出血。组织学表现为腺体延长,腺上皮增生向腔内突出形成细小、缺乏间质的小乳头。上皮细胞嗜酸性明显,散在杯状细胞。一般认为增生性息肉并非肿瘤性病变,但近年研究发现增生性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4、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或继发性息肉,这种息肉体积小,无蒂或亚蒂,表面光滑,不分叶,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质软,一般不会癌变,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阿米巴病、血吸虫病、嗜酸性肉芽肿等。
临床表现
结直肠息肉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症状包括便血、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直肠下段息肉出血可见粪便表面浮着血迹,高位直肠或者乙状结肠常表现为便中带血,息肉处于右半结肠若出血则不易察觉,往往可能造成慢性贫血。肠道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黏液便、黏液血便和大便次数改变,当息肉较大时,也可出现腹泻、里急后重、便秘等大便习惯改变,较大的有蒂息肉甚至可以引起肠套叠或肠梗阻的症状。
诊断
由于50%以上的肠息肉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常常是体检时发现,或者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息肉的临床症状与其大小、部位有关。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最理想的检查方法,大多数病人可完成整个大肠的检查。结肠镜下活检钳取组织有限,只能代表病变的局部病理学特征,如癌变较局限,局部取材很难做出早期癌的诊断,容易漏诊。因此,活检时应强调有经验医师且多处钳取活组织。近年来强调了全瘤活检在腺瘤癌变诊断中的重要价值,以免漏诊早期癌变。全瘤活检技术不仅有助于发现早期癌变,而且可以明确癌变浸润深度、有无淋巴或血管浸润,从而推测淋巴结转移风险,为进步治疗提供指导。
来源:辛学知
医院消化内科专家
林涛
医学博士,消化病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公共三级营养师;
学术任职:陕西省医学会消化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与微生态学整合联盟理事,中华消化心身联盟陕西省委员会理事。先后在空**医大学附属第医院、空*医院、医院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明专利2项,SCI论文3篇,参编专著4部,发表中文论文10余篇。医院工作2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于食管、胃肠道、肝胆胰疾病诊治都有较深的造诣。擅长胃、肠镜、超声内镜、小肠镜、胶囊内镜下的各种诊断及治疗操作;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