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李先生,年体检发现肠息肉,直径约5毫米(绿豆大小),因条件有限,李先生选择不切除,医生嘱咐要择期切掉并定期复查,但由于息肉没有什么症状慢慢就忘掉了。
9月份,他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说肠息肉可能会癌变,才想起来要复查。
于是,李先生找到我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剑询问病情,预约了肠镜,肠镜结果发现高度怀疑癌变的肠息肉,做内镜下切除息肉后,病理证实为: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
所幸发现得及时,李先生治疗后恢复不错,复查时原病灶处已经恢复得很好。
我们很多人在做肠镜时候,可能发现有肠息肉,有的医生说不用切掉,有的医生说要格杀勿论,那到底该怎么办呢?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剑,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宁来详细讲述什么是肠息肉?应如何治疗?
什么是息肉?
息肉就是肠道内表面黏膜上多出来的赘生物。通俗点说是大肠黏膜表面的一个“肉疙瘩”。医生就按生长的部位命名,譬如“鼻息肉”、“胃息肉”、“肠息肉”、“膀胱息肉”等等。
李剑说:“肠息肉通常是一种良性病变,小至几毫米,大至几厘米;有的长得像蘑菇,有的像桑葚,有的则像小山包;数量上可从一个至数个不等,甚至整条肠子都是,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就是“多发性息肉”。”
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在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终于有一天会癌变。
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但也不是%不会癌变,如果这种息肉长得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有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
肠道为何会长息肉?
我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宁说:“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遗传因素:肠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炎症刺激:直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肠息肉需不需要切除?
大多数息肉患者是体检时发现的,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腹痛、肛门赘生物、肠道外症状、贫血、乏力、头晕等症状。
肠息肉究竟要不要切除,李剑建议:
第一,如果是炎症性息肉等所谓“好的”息肉,也可以不处理,进行药物治疗,炎症好了大部分会自行消除。
第二,如果是腺瘤性息肉,按照大小和病人情况,择期内镜下切除。
第三,如果息肉有癌变可能或者已经癌变,那就需要马上治疗,不要拖延。
来源:医院
为“哎哟不怕”设一颗小星星吧~
可以更快找到不怕姐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