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大肠的常见疾病和症状
TUhjnbcbe - 2021/8/11 14:21:00
程少为现在哪里就诊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01217/8505703.html

????大肠是我们下消化道的主要部分,负责粪便中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大肠全长约cm,管径5-8cm,由盲肠、结肠、直肠组成,结肠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盲肠和结肠有3种特征性结构:在肠表面纵行肌增厚形成的结肠带;肠壁上的横沟隔成囊状的结肠袋;结肠带附近由于浆膜下脂肪聚集形成的肠脂垂。直肠全长12-15cm,两端细,中间肠腔扩张形成直肠壶腹,直肠已无结肠特征,无半月皱襞,有3个Houston瓣。通常粪便储存于降结肠内,装满后排入直肠,引起便意。

大肠完成我们身体消化功能的最后一环,对食物残余的处理和排出。食物残余到达大肠是液体状,作为粪便到达直肠通常已是固态。肠道中同时存在众多的细菌,有益菌群有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更能产生维生素K等重要的营养物质。肠道菌群的平衡稳定对肠道及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一些疾病和抗生素等能破坏大肠中各种细菌间的平衡,产生炎症,引起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本文重点介绍一下大肠的常见疾病,及其临床症状表现。?????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80%,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与年龄正相关,癌变率与组织学分型、息肉大小、上皮异型增生有关。结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大类。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具有易癌变倾向,如多发性腺瘤病、家族性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属此类;非腺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Peutz-Jeghers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综合征等属此类,一般无癌变倾向,但也有癌变报道。大肠息肉多数无症状,少数有腹痛、腹胀、便血,大便带有黏液,里急后重感等不适,大的息肉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或严重腹泻。

大肠癌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起源于大肠黏膜,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年龄以40-50岁居多,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研究认为吸烟、饮酒、高脂肪低膳食纤维饮食、肥胖、低运动量等是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在大肠癌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约20%的大肠癌归因危险度与遗传背景相关,近亲中有患大肠癌者,本身罹患此病危险度增加。大肠癌起病隐匿,早期常无症状,可仅有粪便隐血,随着疾病进展出现腹泻、便细、便血、腹痛、排便困难等,出现腹部包块、贫血、进行性消瘦、低热等全身表现,已为大肠癌晚期。早期大肠癌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如图1),可以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进展期大肠癌已浸润至肠壁肌层或更深(如图2),无转移者可外科手术治疗和化疗。 

大肠良性肿瘤

脂肪瘤、淋巴管瘤、平滑肌瘤等是常见的大肠良性肿瘤,肠镜下表现为界限清晰的黏膜下肿物。脂肪瘤是成熟的脂肪细胞增殖形成,无恶变倾向,瘤体呈突向肠腔的*色圆形或椭圆形丘状隆起(如图1),需与结肠囊肿(如图2)等鉴别。淋巴管瘤又称淋巴管囊肿,由扩张的淋巴管组成,管腔充盈乳糜样或浆液样液体,肠镜下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黏膜下隆起,质地偏软。平滑肌瘤主要由平滑肌细胞构成,来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镜下瘤体呈球形、半球形,瘤体较大可伴溃疡、出血改变,需与大肠间质瘤、淋巴瘤、神经鞘瘤、纤维瘤等鉴别。小的大肠良性肿瘤可随访观察,也可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如已出现溃疡、出血、肠梗阻、肠套叠则需外科手术治疗。

神经内分泌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起源于胚胎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可以产生多肽激素的肿瘤,可分三类,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NEN)、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carcinoma,NEC)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adenoneuroendocrinecarcinoma,MANEC)。结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率低,但直肠是NEN的好发部位,约占10%-20%。NEN缺乏特殊症状,诊断困难,血清5-HT含量增加和尿中5-HIAA增多有诊断意义。结肠镜是首选的检查措施,NEN镜下表现为半球状黏膜下隆起,因肿瘤脂质含量多,色泽略带*色,有时正常或白色(如图1),随着瘤体增大可伴有溃疡、出血、梗阻(如图2)。当NEC出现类癌综合征时诊断较易,典型表现为皮肤潮红、腹泻、腹痛、哮喘、肝大(肝转移)等,同时可有便血、贫血、腹部肿块等。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该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急剧增加趋势。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多自直肠向上蔓延,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端回肠,病变呈连续分布(如图1)。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持续的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和发热、贫血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炎、皮肤红斑、结膜炎等肠外表现。克罗恩病是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计胃肠道各部位,以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节段性分布,多发纵行溃疡,黏膜鹅卵石改变,可伴有肠腔狭窄、梗阻及肠瘘形成(如图2)。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可伴有腹部肿块、发热、贫血、营养不良,并有口疱疹样溃疡、虹膜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关节炎等肠外损害。克罗恩病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病情反复,迁延不愈,预后不良。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是肠道的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引起肠壁缺血性病变,以累及结肠多见,又称缺血性结肠炎。肠镜检查以脾曲为中心的左半结肠受累最多见,这是由于结肠脾曲处于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供血相交区域,两者之间吻合不善及结肠脾曲边缘动脉较细,易受缺血影响。受累肠段节段性分布,呈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及溃疡改变,与正常肠段界限清楚。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的老年人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发热。

肠结核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及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多继发于肺结核等肠外结核。好发部位为回盲部,其次为升结肠、回肠。按病理可分为溃疡型肠结核、增生型肠结核、混合型肠结核。常见症状为腹痛、腹泻、便秘。溃疡型肠结核常有腹泻,增生性肠结核常有便秘和腹部包块,同时可有低热、盗汗等结核*血症表现。

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是一种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良性、非炎症性疾病,结肠黏膜呈棕褐色、黑褐色改变,间以灰白色线状、网状纹或豹皮样纹弥漫分布。研究认为该病与长期服用刺激性泻药,特别是蒽醌类通便药(如番泻叶、麻仁丸、三*片等)相关。蒽醌类通便剂会促进结肠上皮细胞凋亡,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在结肠固有层沉积形成棕色色素。消除致病因素或可逆转,比如蒽醌类泻剂停用或换用泻药,通过调节胃肠动力治疗便秘等。严重结肠黑变病患者需警惕腺瘤性息肉和结肠癌的存在,尤其老年患者,应定期复查结肠镜。

结肠憩室

结肠憩室是结肠壁向外突出的袋状结构,分为先天性憩室和后天性憩室两类。先天性憩室包括结肠全层,较少见。后天性憩室是黏膜、黏膜下层通过肠壁肌层薄弱区疝出形成,像水管压力下鼓出的包。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病因与长期低纤维饮食,肠腔压力升高有关,约80%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有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主要并发症是憩室炎、憩室出血、穿孔。

大肠血管瘤及其他血管畸形

血管瘤是衬有内皮的血管发生局限性生长形成肿瘤样的血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非遗传疾病,属于错构瘤。可分为三类,毛细血管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血管瘤。大肠其他血管畸形还包括大肠毛细血管扩张、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大肠静脉曲张、大肠Dieulafoy病等。大肠血管瘤或畸形血管破溃易导致消化道出血,多数需要积极治疗。

感染性大肠炎

感染性大肠炎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急性肠道炎症疾病。病原体可以是病*、细菌、寄生虫等。多因不洁饮食等发病,初期可有恶心、呕吐,腹部阵发性绞痛,腹痛后糊状或水样便,严重可出现黏液血便,便后腹痛可缓解,部分患者有发热、里急后重感。结肠镜下急性期黏膜呈弥漫充血水肿、不规则糜烂和溃疡,部分口疮样改变,可有假膜形成。

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FGIDs)是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肠道与脑相互作用异常,没有生理结构异常的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综合征。根据罗马IV标准功能性胃肠病分类,肠道功能性疾病包涵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等。功能性胃肠病大多腹痛或腹泻等症状持续有半年以上,近3个月内反复发作,且没有证据支持由生理结构异常所导致的胃肠道症状出现。

大肠其他疾病

大肠其他疾病还包括大肠粪石、大肠白塞病、子宫结直肠瘘、直肠黑色素瘤、大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放射性肠炎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供稿:李德明

编辑:周丽萍

审核:冯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肠的常见疾病和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