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医院医声医事记一位47岁ldq
TUhjnbcbe - 2021/8/20 6:12:00
肠道息肉,主要见于大肠(结肠和直肠),而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比较少见。大肠息肉可以是单个发生,也可以是几个、几十个或者更多发生,多数有蒂,少数是广基的。大多数病例常常没有引人注意的症状,仅在因其他疾病做肠道X射线造影检查、纤维内窥镜检查或在尸体解剖时偶然发现。肠道息肉比较常见,其发生率可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稍多于女性。部分病人可有便血、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息肉大部分为良性,外科手术切除或经纤维内窥镜高频电切后,预后良好,但应注意尚可复发,部分息肉可以恶变,应及早做局部肠段切除。患者王xx,男,47岁,于年8月19日主诉以“间断便血半年余,加重1天”来院就诊,详细询问病史,完善相关化验检查后,门诊以“肠息肉”收住我院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询问病史得知,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呈鲜血便,约1至2滴每次,无其他不适,患者未重视,也未行相关检查及治疗,于入院前1天,患者因饮食不规律再次出现便血症状,并呈现进行性加重趋势,便血约4至5滴每次,为求进一步治疗,患者在家属陪同下来我院治疗,询问家族史获悉,患者父母已故,具体原因不详,患者姐姐因“肠癌”于年病故。于入院当天完善相关检查后,开展“经电子内镜下胃镜+肠镜检查”,胃镜下见“胃角有一长约2cm线形溃疡,上覆少量薄白苔,周边粘膜轻度充血水肿”;胃窦可见“粘膜粗糙不平,花斑样变,散在点片状充血水肿”;肠镜下见“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广泛多发息肉,直径大小约0.2x0.3cm至3.0x3.5cm不等,距肛门约20至25cm处结肠粘膜可见一枚大小约3.0x3.5cm长蒂息肉,呈菜花状分叶,表面充血水肿糜烂”,给予行“内镜下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治疗+止血夹治疗术”,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分别对胃窦黏膜和肠镜下息肉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术后嘱患者禁食水,治疗上给予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补液及对症治疗。于8月25日病检结果回报:胃窦,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乙状结肠,绒毛状管状腺瘤伴低级别腺上皮内瘤变;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直乙交界部管状腺瘤伴低级别腺上皮内瘤变,将结果告知家属,考虑到患者有家族肠癌病史,医院进一步治疗,患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肠息肉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01

遗传因素是肠息肉的病因之一:一般认为,结肠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02

炎症刺激是肠息肉的病因之一:肠黏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

03

不良生活习惯,生活不规律,也可导致体液酸化,引起肠道细胞突变,增生等,导致肠息肉。

04

饮食因素是肠息肉的病因之一:饮食因素与结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05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是肠息肉的病因之一: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肠息肉。

医院

“真情在长江大爱为社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院医声医事记一位47岁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