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NTANCHANGXIROU
肠息肉
浅谈“肠息肉”
什么是结肠息肉?
凡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有合并出血或梗阻,所以常常不易被发现,多数是体检或者行排除检查时发现。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黏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黏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或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息肉根据大小、部位、侵及肠壁层面不同可采用肠镜,镭射,冷冻,套扎及经腹或经肛门等多种办法进行治疗,有报道中医药对某些类型的肠息肉有效。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感染: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感染有关;
2.年龄: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
5.遗传: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结肠上皮内的另一个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以后当此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则在突变部位发生腺瘤,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
发现息肉是否都需要切除?
依据国内外相关指南,针对不同类型的结肠息肉样病变,建议如下:
一、腺瘤:
1.≥6mm病变应行内镜切除;
2.≤5mm微小腺瘤样息肉原则也应行内镜切除,但也可行结肠镜随访观察;
3.平坦和凹陷的肿瘤性病变即使≤5mm也应行内镜切除。
二、增生性息肉
大肠≤5mm的增生性息肉推荐随访。
三、大肠锯齿状病变
因大部分锯齿状病变都有可能发展为癌,因此建议及时行内镜下治疗。
四、侧向发育性肿瘤(LST)
建议结合病变大小、部位决定手术方式(ESD、EMR或外科手术),必要时可适当使用放大内镜或超声内镜检查。
五、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建议行进一步检查,并根据肿瘤大小和表面特征,判断是否需要内镜或手术切除。
六、炎性或增生性
尽管多数无需内镜切除,但仍建议合并出血、诱发肠套叠、疑似癌等情况时积极镜下治疗。
七、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建议早期(青春期)开始行结肠镜检测,必要时行预防性结肠切除术。
结肠息肉切除后是否会再长?
肠息肉切除后多长时间复查比较合适?
因为大肠息肉术后容易复发,所以应定期行肠镜+病理复查。复查的频率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单个良性大肠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大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复查一次大肠镜。
多个良性大肠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大肠镜检查。
增生性息肉因生长较慢,患者可1~2年随访1次。
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上皮内瘤变的,患者随访时间要适当缩短,一般为6个月~1年。
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瘤变和锯齿状腺瘤容易复发和癌变,应当在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复查1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6个月~1年。
若发现癌变的息肉,切除后应进行更加密切的复查。
声明:我单位